沒有自家配送員,讓Grubhub從外賣鼻祖到賣身求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鋅刻度,作者丨陳鄧新,編輯丨李覲麟

被譽為“線上外賣鼻祖”的GrubHub,最終走到了賣身這一步。

2020年6月11日,外媒報道歐洲最大外賣公司Just Eat Takeaway擬收購昔日美國外賣標杆GrubHub的100%股權,收購方式為股權置換、價值高達73億美元,合併之後Grubhub執行長將加入Just Eat Takeaway的管理委員會,繼續管理北美業務。

這意味著優步正式出局,此前的5月中旬左右優步還與GrubHub洽談收購,卻不想短短一個月左右就被橫刀奪愛。

GrubHub淪落至巨頭爭奪的肥肉,令人唏噓不已。

究其原因為其面對跨界而來的巨頭與新興的獨角獸節節敗退,導致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市場份額不斷萎縮,資本市場對其逐步失去耐心看空氣氛濃郁。

有了外援之後,GrubHub渴望走出低谷。

想吃下GrubHub的,優步最為迫切。

在陷入持續虧損的困境之下,優步也在思考未來的盈利模式,外賣成為其選擇的突破口,這一策略在全球疫情期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出行業務受阻不得不裁員13%,而外賣業務則高速增長,公開資料顯示,優步外賣第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53%,有部分司機被排程到外賣業務中。

切入外賣領域而嚐到甜頭的優步,如外界預期那般對GrubHub發出了收購談判:一個體量540億美元,一個體量不到60億美元,上演大魚吃小魚的一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此一來優步就可以在外賣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從而登上美國最大外賣平臺的寶座。

就在談判關鍵之際,半路殺出個Just Eat Takeaway。

Just Eat Takeaway是2019年7月英國的Just Eat(持股52.2%)與荷蘭的Takeaway(持股47.8%)合併而成的新公司,前者專注英國與西歐市場,後者專注德國與東歐市場,合併之後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外賣公司。

Just Eat Takeaway何以橫刀奪愛?

一種聲音認為是優步主動退讓,因為擔心過不了反壟斷審查而放棄了這筆交易,此前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主席戴維·西西林在一份宣告中表示:“Uber長期以來一直拒絕向司機支付基本生活工資,而Grubhub則存在透過欺騙策略及勒索費用剝削當地餐館的‘黑歷史’。”

Grubhub股價在走下坡路

不過,另外一種聲音認為優步或許是被迫出局,理由是在訊息公佈的美國時間週三上午,優步仍在與Grubhub進行談判。

“未到最後一刻仍不放棄,說明優步志在必得,不排除反壟斷因素干擾的可能,但價格談不攏的可能性也存在,畢竟Just Eat Takeaway給出的溢價接近50%。”一名私募人士稱。

Grubhub賣身已成定局,可為何走到這一步卻值得深思。

“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溼雪與長坡。”這句巴菲特的經典名言,也同樣適用於公司:溼雪寓意著盈利模式,而長坡寓意著行業的成長空間。

對Grubhub而言,一度以為找到了溼雪與長坡。

2004年,Grubhub敏銳地抓住了外賣市場只能電話預定的痛點,有針對性地推出線上預訂,一舉顛覆了外賣市場。

之後,憑藉先發優勢不斷開疆拓土,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線上外賣平臺,更為關鍵的是盈利水平高企,譬如巔峰時期的2017年GrubHub的毛利率高達52.26%,而同期國內外賣平臺的毛利率都沒有超過10%。

究其原因是打法不同,GrubHub的中前期打法是搭建平臺吸引商家入駐,並撮合使用者與商家完成交易,但配送是商家自行完成。

換而言之無統一配送。

這意味著平臺缺乏粘性與護城河,商家配送無標準化流程,使用者無法實時瞭解配送狀態。當然這個打法的好處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沒有騎手這個大額支出,甩掉這個不經濟的包袱,盈利自然不在話下。

因此,當統一配送打法興起之後,GrubHub遭遇了嚴重挑戰,為了應對危機後期也不得不進行了妥協,在高線城市採用統一調配打法,而在低線城市仍然採用無統一配送打法,這麼一來成本激增導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譬如2017年GrubHub 營業收入為6.83億美元,淨利潤為0.99億美元,到了2019年營業收入增長至13.12億美元,而淨利潤為-0.19億美元,這是2014年其上市以來第一次出現了淨利潤為虧損的狀況。

“在增量市場的前期,快速積攢使用者、及早築立壁壘遠比盈利重要,對網際網路公司而言尤為如此。”一名風投人士稱。

儘管GrubHub調整了打法,但大勢已去,從顛覆者變成被顛覆者。

標榜物流的Doordash與網約車起家的優步,雙雙採用統一調配打法攻城略地,憑藉先發優勢逐步蠶食了GrubHub的市場份額。據消費市場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資料顯示,Grubhub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70%下降到2019年10月的30%,而DoorDash 憑藉35%的市場份額問鼎美國外賣市場老大,Uber Eats位居第三,市場份額為20%。

事實上,外賣賽道歷來不乏跨界而來的巨頭。

譬如國內外賣雙寡頭格局成型之後,先有滴滴、後有順豐等跨界出擊,最新的則是曹操出行切入高階外賣領域,其背後的身影為吉利集團。

一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告訴鋅刻度:“國內外賣雙寡頭格局未動搖,就是因為沒有出現革新的打法,令跨界而來、具備挑戰資質的巨頭施展不出全部的實力,而GrubHub的潰敗就是遭遇降維打擊,商家配送模式有利於平臺,統一配送模式有利於使用者,得使用者者得天下。”

換個角度看,Just Eat Takeaway收購GrubHub,其背後的意圖值得玩味。

在歐洲市場,Just Eat Takeaway儘管是行業老大,也不得直面來自優步外賣與Deliveroo的競爭,當下呈現三足鼎立之勢,瀰漫著濃濃的硝煙味。

這其中側重中高階外賣的Deliveroo頗有來頭,其背後站在網際網路巨頭亞馬遜,據“某企業資訊查詢平臺”資料顯示Deliveroo經歷了7輪融資,第7輪融資由亞馬遜領投,一口氣獲得16%的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這次融資被外媒解讀為亞馬遜試圖切入歐洲外賣市場的訊號。

AJ Bell投資總監拉斯·莫德公開表示:“這家網路科技巨頭如今在市場上佔據著主導地位,只要一提起它將進入一個新行業,就會讓該行業的現有企業及其股東感到恐懼。”

從這個角度來看,Just Eat Takeaway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收購GrubHub或許就是在壓力之下做出的一個抉擇:深入競爭對手腹地,透過全球化做大自身基本盤。

一旦收購完成,Just Eat Takeaway將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7000萬的活躍使用者,一年可處理至少5.93億份訂單,這個規模足以與同樣全球佈局的優步外賣以及亞馬遜旗下的Deliveroo正面較量。

不過,Just Eat Takeaway也面臨一個難題:如何消除GrubHub在美國外賣市場的頹勢,透過更好的服務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將使用者數轉化為訂單數並提高新使用者的留存率、從而阻止其市場份額進一步下滑,如此才可以為母公司助一臂之力。

此背景下,海外外送的巨頭們或許未來不久將迎來一輪洗牌,鹿死誰手有待時間的考驗。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61 字。

轉載請註明: 沒有自家配送員,讓Grubhub從外賣鼻祖到賣身求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