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教育的調節作用,中等收入群體會逐漸擴大,基尼係數也會相應地逐步降低。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將使擴大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文 |閔維方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編輯 | 王延春
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擴大消費是關鍵。中國長期以來儲蓄率過高,消費不足,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發展。
幾年前,中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從“投資驅動 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創新驅動 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
由於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這種轉型顯得更為迫切。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最根本的是擴大內需,增加消費。
長期以來,中國消費率偏低,而儲蓄率是全球最高的,2008年儲蓄率就達到51.8%,現在雖略有降低,仍然高達45%,仍是世界上最高的。提振居民消費是中國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高增長、高儲蓄、低消費”的特徵。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幾年就已出現消費下滑的趨勢,疫情僅僅是加劇了和惡化了這一態勢。
從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看,其實際增速從2014年的7.5%下滑至2019年的5.5%,接近該指標公佈以來的最低值。另外,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其實際增速從2012年的12.1%下滑到2019年的6%,亦達到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201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達到了58%。世界上的大型發達經濟體大都是主要依靠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美國、英國則分別高達68%和66%。新興經濟體中,巴西消費率為64%,印度的消費率為59%,均高於中國水平。
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經濟迴圈中,消費是終點也是新起點,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動力的主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下,要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關鍵是克服制約經濟增長的消費不足,加快培育和擴大新型消費,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創新刺激需求,引領消費,使中國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格局。
這必須成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戰略,而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
今年3月以來,多地陸續發放消費券,並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消費水平。但消費券和地攤經濟等只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居民消費持續低迷的問題。現在甚至有人提出減少國民教育開支佔國民收入的比重,為其他領域的消費增長留出更多空間。這更是一種“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的飲鴆止渴的短期行為。
我們必須認識到,從長遠觀點來看,教育在擴大居民消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國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基尼係數過高,中等收入群體過小。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教育公平,普遍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質量是改善收入分配結構、縮小基尼係數、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圖1所示,在一個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相應的社會政策體系下,當受過較高較好教育的高收入群體(如受過高等教育的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供給人數增加時,這一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將相對降低,其收入水平也會相對降低。
而由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低收入群體(如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藍領,電工和水暖工等)的人數相對減少,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則會相對增強,這一群體的收入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如圖1所示。
透過教育這種調節作用,中等收入群體會逐漸擴大,基尼係數也會相應地逐步降低。如圖2所示,一個國家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隨著該國普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這種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將使得擴大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第二,中國消費率低還同人們的消費觀念陳舊密切相關。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同時,教育還可以改變人的消費觀念,增強消費技能,豐富消費方式,刺激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層次,最佳化消費結構,從而拉動經濟增長。
國際經驗表明,受過較高教育水平的群體對教育、文化、體育、娛樂、衛生保健、旅遊、通訊等有利於提高身心素質、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精神產品的需求也會大大增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變化的今天,受過較高教育的群體在基本物質產品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產品消費將會成為他們消費生活中最具增長潛力和最具發展前景的消費亮點。而對精神產品(如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開發,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消費需求,將會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國際經驗表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更容易更新消費觀念,更善於使用信貸消費。而中國大多數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缺少經濟安全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消費過於保守,使一些潛在的購買力難以變為現實消費需求。
要從根本上提高消費率,就要透過提高居民的普遍教育水平,形成一個龐大的有支付能力的中等收入群體,並引導這一群體樹立新的消費觀念,使消費者會花錢、敢花錢。利用消費信貸拓展消費,要從購車、買房和教育消費起步,進一步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拓寬消費信貸領域,確定合理的消費信貸利率,延長消費信貸年限,使更多的消費者利用信貸消費方式,實現消費升級,拉動經濟增長。
第三,中國儲蓄率高而消費率低,需要進一步具體分析。相關研究顯示,居民儲蓄的重要動機之一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做父母的最傾向於在子女教育方面擴大消費。根據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2017年的調查,全國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居民家庭的私人教育支出實際上是19042億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48%,遠遠高於全國教育經費統計中的1.01%的比例。特別是在中國,作為一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中高收入國家,居民對多樣化的優質教育的需求持續增長。在義務教育之外的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發展空間仍然非常大。
因此,教育發展本身也會擴大消費需求。加大教育投資力度,促進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鎮化程序,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促進居民消費擴大,拉動經濟增長,教育事業發展的本身也是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擴大教育規模、增加各級各類受教育者群體,提高教育質量都需要建設新的基礎設施,採用新的教育技術裝置,增加教師隊伍人數,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這些都需要消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例如,建設一幢教學樓或學生宿舍樓都需要消費大量建築材料和建築工人的勞動,而學生人數和教師人數的增加則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務設施,如住宿、餐飲、交通、娛樂等配套設施,從而擴大社會總的消費需求,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
第四,教育可以加快中國城鎮化程序,而城鎮化是促進擴大消費的重要動力。
首先,透過增加教育投資,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水平、生產操作能力和經濟運作視野,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使用不斷更新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如新型化肥和新的農業機械等,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城鎮的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或興辦自己的鄉鎮企業,促進小城鎮的發展。
當人口在一個區域聚集到一定規模時,生產活動、商業活動和基本公共服務就會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就地城鎮化。
其次,教育是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是農民透過接受培訓和再培訓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逐步實現“市民化”的必要前提。透過教育推動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全面的城鎮化,首先是人本身的城鎮化,是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是引領農村居民進入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城鎮社會是一個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居民之間互動更多、社會互動規則更強,公共領域更加發達的社會,因此對人的人文、社會、法律與秩序素養要求更高更系統,這些素養必須透過系統的教育過程才能形成。
新型城鎮化是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互為促進、和諧發展的城鎮化。這就要求大力發展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推動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圖3顯示教育投資與城鎮化率呈明顯的正相關。
城鎮化從兩個方面促進消費的擴大,推動經濟增長:一是由於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變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擴大生活性服務需求,因而擴大消費;二是城鎮化過程中生產要素的集聚和最佳化配置,有利於提高生產的規模效益,並有利於實現三次產業的聯動和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的細化,擴大生產性服務需求,進一步擴大消費並拉動經濟增長。
總而言之,從長遠來看,教育在上述四個方面擴大消費需求,如圖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