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央行出手了!持續整治拒收現金問題

由 都超英 釋出於 財經

  剛剛,央行釋出新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 

  半個多月前,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引發網友熱議。

  12月15日,人民銀行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釋出公告(〔2020〕第18號)。

  公告強調,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消費及支付方式創新要堅持有利於暢通支付流通環境、有利於保障民生、有利於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得采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吹風會上指出,中國大國經濟的特點非常明顯,綜合考慮城鄉差異、區域差異、人口結構等因素,現金將長期存在。人民銀行此次釋出公告,旨在進一步普及現金收付規範要求,促成社會各界達成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的共識,保障公眾使用現金的權益,共建多元化支付條件下的現金和諧流通環境。 

  持續整治拒收現金問題 

  智慧化服務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持續地改變公眾的生活消費方式。近年來隨著非現金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拒收人民幣現金問題時有發生。 

  “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現金收付環境又產生了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上述負責人介紹,一是部分醫療、出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普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由原本的“面對面”線下場景逐步變為線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現場服務;二是“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體特別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三是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於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式,容易產生歧視、排斥現金情況。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不得拒收現金、強化支付市場監管。 

  此次人民銀行第18號公告從現金收付的整體生態環境出發,將現金流通、使用和管理的主體劃分為現金收付主體、現金收付服務主體及現金生態主體等三大類。公告聚焦公眾日常生活消費的高頻場景,明確了行政事業性收費、基本公共服務、交通運輸、大中型商業機構、小微經濟主體以及線下無人銷售、線上網路經營等不同現金收付主體、不同場景、不同支付方式下的現金收付要求,進一步釐清了拒收現金行為邊界。此外,公告對各類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及自助服務機具廠商等現金服務主體提出指導性意見,並對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基層社群和社會公眾提出倡議,號召大家共同維護現金流通生態環境。 

  整治拒收現金方面,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堅持問題導向、金融為民、持續整治、治疏並舉、協同治理。該負責人同時提醒,公眾或消費者發現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的,應妥善保留相應的證據或線索,透過城市政務熱線、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各種渠道進行投訴、舉報,人民銀行將會同相關部門及時處理。 

  老年人群體更多使用現金支付 

  拒收人民幣現金問題,是“數字鴻溝”問題的一個表現形式。 

  “目前現金在部分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邊遠地區使用頻率仍然很高,使用面也仍然比較廣。”上述負責人指出,中國已經慢慢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65歲以上人口達到1.76億人。從年齡結構、生理狀況、習慣偏好等方面看,一部分老年人還是難以較快適應電子支付。目前中國智慧手機使用者為9.5億人左右,還有一部分沒有智慧手機的群體,只能使用現金。人民銀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約有13%的居民主要是透過現金進行支付。 

  從現金使用頻次較高的場景看,主要集中在公交出租、客運加油站、醫療水費繳納、個體商戶、流動商販、家庭作坊、身份證戶籍管理證件工本費、機動車號牌工本費繳費等。 

  從現金投放資料來看,2015年以來,我國年度的現金淨投放量平均為3300多億元。2015-2019年,流通中現金M0的年均增幅是5.1%。2020年11月末,流通中現金達到8.16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為什麼人們感覺到平時使用現金的次數在減少,但流通中現金總量每年還在上升?上述負責人指出,隨著非現金支付的發展,現金流通的規律也發生了變化。雖然流通中現金總量在上升,但是實際上是流通中現金佔GDP的比重在下降,同時現金現在的流通速度或週轉速度也在減慢。 

  “支付工具的數字化是貨幣演進的一個總體的趨勢。”上述負責人表示,人民銀行鼓勵各類非現金支付工具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創新滿足不同市場主體、不同場景的支付需求,形成多元化的支付條件下的和諧流通環境。人民銀行將引導社會各界用好智慧技術,讓智慧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力爭在數字普惠金融道路上“一個都不落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