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及時回應市場關切,穩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積極引入長期投資者,保持資本市場平穩執行。
近期,有關部門密集提出穩步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舉措。專家表示,短期看,這些舉措將進一步穩定投資者預期,提振各方信心,維護市場穩定;長遠看,各渠道中長期資金有望進一步擴大權益投資比例,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中長期向好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機構投資者比例穩步提升
近期,受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影響,A股出現了大幅震盪。如何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以平抑短期市場波動,進一步提高市場韌性,成為監管層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
4月26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提高中長期資金佔比。持續推動保險、理財、信託等各類資管機構透過直接投資、委託投資、公募基金等形式提高權益投資實際佔比。
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比較而言,短期資金過分追求短期收益,其佔比過高會造成市場短期波動較大,推升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利於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加快推動市場投資者機構化程序,加快推進養老金以及銀行理財資金等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對於資本市場長久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機構投資者持股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資料顯示,專業機構投資者持流通股市值佔比從2019年初的18%,上升至2021年底的24.6%。同時,外資逐漸成為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供給者。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表示,這幾年引進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取得較大進展,2019年至2021年共引進股票市場外資8874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4.5%左右。
不過,專家表示,與境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整體佔比仍然偏低,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
“海外中長期投資者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和人民幣資產,在國內加大金融開放力度和在制度層面加快與國際接軌的背景下,可以吸引和匯入更多的海外中長期資金。”章俊說。
個人養老金入市帶來新機遇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明確個人養老金參加人可以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證監會表示,《意見》有助於加快構建養老金、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新格局。資本市場將助力養老金分享實體經濟發展成果,促進實現養老金長期保值增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具有長期性、規範性和規模性,透過積極投資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長期穩定的發展資金。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發展個人養老金有望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增量資金,有助於培育和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也有利於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有利於相關銀行、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機構新業務開展,也有望為資本市場帶來新型別的長期投資者。從一些成熟市場經驗看,相關養老保險制度的設立為其資本市場帶來長期資金,對其股市長期穩健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支援作用。
“個人養老金的收入支付特徵決定了其是以長期保值增值為目標,安全性、穩健性較高,所以個人養老金的大力發展會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流入,對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
發揮專業投資者優勢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持續推進,不斷為吸引各類機構投資者創造條件,專業機構投資者得以快速發展。
以公募基金為例,公募基金以及權益類基金規模實現大規模增長。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總規模超25.6萬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規模為9萬億元,佔比為35.2%。
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表示,機構投資者和長期資金的迅速發展,增強了資本市場買方力量,透過市場化方式對上市公司融資、運作形成了有效制衡,有利於資本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樞紐作用。
未來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專業投資者作用?“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引入中長期資金。”在李湛看來,應進一步推動放寬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和範圍,加速出臺引導資金長期投資的相關政策。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對保險資金而言,可以繼續引導保險機構將更多資金配置於權益類資產,適度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支援保險公司透過直接投資、委託投資等渠道,增加資本市場投資;對銀行理財資金來說,銀行理財業務需要進一步加強投資能力建設,穩步涉入和擴大權益類資產投資。(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