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透明質酸獲准“入食”後,華熙生物備受關注。
近日,該公司釋出投資者調研報告稱,“食品賽道是公司未來的戰略重點,雖然食品原料剛剛獲批,但在國際上,玻尿酸在食品應用範圍已經非常廣泛,國外成熟的市場經驗對公司推進功能性食品業務有很強的借鑑作用。”
醫美公司切入食品賽道,打的名號還是“可以吃的玻尿酸”。一時間,關於“華熙生物是不是在收智商稅”的討論引發輿論熱議。4月26日,該公司盤中大漲4.29%。截至收盤,其報收192.2元/股,漲0.73%,最新市值922.6億元。
進入食品賽道
玻尿酸,又稱透明質酸,具有修復組織、促進傷口癒合、保溼潤滑等功能,廣泛應用於眼科、化妝品、骨科等領域。
在我國“玻尿酸三巨頭”之中,華熙生物綜合實力最強。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玻尿酸原液供應商,並且主營業務還涉及醫療終端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
2021年1月7日,國家衛健委正式批准了由華熙生物申報的透明質酸鈉(即透明質酸、玻尿酸)作為新食品原料,可添加於普通食品中。此前,我國對於玻尿酸作為普通食品原料的政策一直未放開。消費者要吃到此類食品,需透過海淘、代購。基於此,該公司也被認為是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21年1月22日,華熙生物推出國內首個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推出白芸豆纖體咀嚼片、舒眠抗衰軟糖、腦活力UP明目軟糖、西洋參飲、膠原水光飲、膠原燕窩飲6款產品,主打健康瘦身、安眠舒壓、護肝養胃、美白抗氧化等功效。
2021年3月,該公司又推出透明質酸飲品品牌“水肌泉”。記者在水肌泉天貓旗艦店上查詢發現,當前6瓶飲用水的售價為46.8元,銷量顯示為“月銷售1000+”。而在產品的宣傳圖上有顯示,“口服玻尿酸能夠增加皮膚水分”、“與日常飲用水一樣解渴”、“獨樹一幟的潤滑口感”等字樣。
口服就能美容?
儘管“可以吃的玻尿酸”成為當前熱詞,但這類食品本身的功效仍有待考證。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玻尿酸食品基本沒什麼太大功效。在功能性作用方面,玻尿酸主要是改善食物的口感,是食物升級的一個工具,其美白、瘦身等功效並不太明顯。有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口服透明質酸會被消化酶分解,不能直接吸收,美容效果只是理論上有,實際上作用微乎其微。”
天津醫科大學教師、醫用生物活性材料專業博士王者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出,“隨著人們對美容的需求越來越高,口服美容品進入美容市場,已成為近年來爆火的品類。與此同時,透過口服透明質酸來補充皮膚的玻尿酸含量,從而增加機體的皮膚水分含量和保水能力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
前述人士還表示,“在是否真能被人體吸收,是否能夠起到美容效果的層面,我們期待華熙生物有更多的資料論文披露。而不能在沒有看到對方的資料的前提下,就簡單粗暴的認定一定有效或一定無效。”
不過,她認為,“對於一部分愛美人士來講,侵入性的醫療,例如注射水光針等仍被認為有一定的危險,而口服類的產品傷害性小,痛苦感受低,相對來講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因此,一旦被證明有效,此類產品將有較大的市場前景。”
能否帶來業績增長
除了玻尿酸能否被胃腸道吸收、“美容食品”是否真的能美容之外,關於華熙生物,還有一個問題在於,進入食品賽道是否能加速企業業績成長?
2020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6.33億元,同比增長39.63%;實現歸母淨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10.29%;實現扣非淨利潤5.68億元,同比增加0.13%。由此可見,在扣非淨利潤一項上,公司突破不明顯。
並且,2020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扣非淨利潤僅有3.74億元,同比下降9.36%。按季度看,截至2020年末,公司銷售淨利率已經出現六連降。由2019年中報的32.69%降至2020年末的24.5%。如此看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公司盈利能力急需提升。
但是,浙商證券2020年8月研報資料顯示,與其他業務相比,食品賽道的附加值太低。食品級玻尿酸售價較低,平均售價0.125萬元/kg,毛利率53.4%;但注射級玻尿酸的平均售價是11.38萬元/kg,毛利率91%,價差可見一斑。
此外,華熙生物急需提升盈利能力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該公司當前的市盈率達到142.85倍,但其所處的生物製品行業平均水平為52.29倍。如果公司要回歸行業正常水平,在股價不腰斬的情況下,其淨利潤就必須翻倍。
對此,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提出,“華熙生物在二級市場是資本的寵兒。資本追捧勢必會推動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會推動供給端,增加競爭者,激發市場需求;但另外一方面,資本熱捧的行業,必然倒逼其在經營能力和經營業績做出提升,迫使企業挖空心思提高業績。公司推出玻尿酸飲用水,也從側面說明了其對提升業績的渴望和經營壓力。”
此前,有投資者公開提問該公司,“獲批食品級透明質酸每年能給公司帶來大約多少利潤?未來三年增長情況如何?”對於這個問題,華熙生物在答覆中表示,“總體而言,2021年是公司食品業務的開局之年,公司的先期目標為使用者教育,做好佈局、開發市場、培育市場等等。業務發展是一個逐漸實施落地的過程,目前暫時無法估計未來三年的利潤情況”。
記者 黃華
編輯 王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