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5日收盤,被稱為牙科界“茅臺”的通策醫療,股價在近兩個日出現連續跌停,市值蒸發超180億元,市場將其股價巨震的原因指向14日晚間披露的三季報,儘管營收和淨利同比實現增長,但單季增幅不及預期,基金經理對該股的調倉動作已經出現明顯分歧。
三季報顯示,重倉通策醫療的基金數量僅有4只,相比去年同期已經減少超100只,易方達中小盤(現改名為“易方達優質精選”)已經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嘉實新興產業減倉,中歐醫療健康和銀華富裕主題繼續加倉,廣發醫療保健加倉新進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基金經理調倉現分歧近日,市值曾達千億的“牙茅”通策醫療公佈了三季報經營業績,卻“嚇”退了不少資金。
三季報資料顯示,僅有4只基金重倉持有通策醫療,合計持有2468萬股,重倉持股的基金分別是中歐醫療健康、銀華富裕主題、廣發醫療保健、嘉實新興產業。相比去年同期,重倉基金數量明顯減少,去年三季度末共有122只基金重倉持有6370萬股,今年一季度末共有107只基金重倉持有4789萬股。
從上述重倉基金情況來看,易方達優質精選已經從二季度末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退出,並且已經不再是重倉該股的基金。二季度末易方達優質精選曾持有通策醫療580萬股,若按照三季度末流通股股東第十席位的持股數量對比,該基金減持數量已經過半。
上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的另外三隻公募基金——中歐醫療健康、銀華富裕主題和嘉實新興產業,前二者分別增持441.17萬股和70.02萬股,後者減持15.35萬股,私募基金高毅資產增持81.71萬股,廣發醫療保健增持後成為新進流通股股東。
管理上述提及的公募基金的是張坤、葛蘭、焦巍、歸凱等知名基金經理,但他們對通策醫療的買賣產生了分歧。
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自今年一季度末開始減持,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減持,去年末持股數量為930萬股。與張坤操作相同的是歸凱,連續三個季度減持,歸凱管理的嘉實新興產業最新持股數量為286萬股。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自今年一季度末開始增持,連續三個季度增持,最新持股數量為1427萬股。與葛蘭操作略有相同的是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其今年二季度末和三季度末都進行了增持,最新持股數量為450萬股。
對於上述基金經理在三季度末對“牙茅”通策醫療不同的持倉調整。廣州圓石投資醫藥首席李益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張坤和葛蘭都是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二者代表了價值投資的兩種風格,張坤選股會偏向於商業模式的確定性與安全邊際,而葛蘭則更偏向行業賽道的成長性,葛蘭的增持更能說明口腔醫療賽道具有長坡厚雪的特點。
“三季報披露的機構持倉有滯後效應,部分機構增減倉行為帶來的也是短期情緒的影響,不影響公司基本面和業績,我們對比齒科行業年報經營資料得出結論是:通策人力成本較低;同時,通策銷售費用率維持同行業較低水平。通策醫療單張牙椅產出較高。店齡結構成熟穩定,具有很強的品牌能力。”李益峰表示。
千億白馬遭殺估值通策醫療是一家醫療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公司最知名的業務是口腔醫療連鎖業務,旗下擁有多家口腔醫療,是國內口腔醫療連鎖經營的龍頭,這個發家於杭州口腔醫院的“牙茅”經常被業界拿來與“眼茅”愛爾眼科做對比,此前市值最高曾達到千億元。
自2013年上市至通策醫療前期的股價高點421.99元/股,區間漲幅高達40倍以上,這是一隻典型的醫藥白馬股。然而,這樣一隻快速上漲的醫藥白馬股,卻在最近兩個交易日出現閃崩。截至10月15日,近兩個交易日,通策醫療連續兩個跌停,收報246.65元/股,市值蒸發超180億元。
10月15日龍虎榜資料顯示,賣出前5名合計賣出7.16億元。10月14日龍虎榜資料顯示,賣出前5名合計賣出4.84億元。前後兩個交易日,各有兩家機構合計賣出超億元。
為何一隻醫藥白馬股會讓機構資金大額賣出?原因可能在三季報,根據通策醫療於10月14日晚間披露的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1.36億元,同比增長44.16%,歸母淨利潤6.2億元,同比增長55.09%。但若按照單個季度來看,三季度營收8.19億元,同比增長14.62%,歸母淨利潤2.69億元,同比增長7.4%。除受疫情影響的季度外,與其他單季度相比,兩項業績增幅均出現下降。
對於10月14日當日股價出現的閃崩,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機構在獲取公司資訊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能夠先於市場做出倉位調整,這就是正式的業績報告還沒出來,但是股價卻已經提前反應的原因。
王春秀認為,如果出現短期業績不理想的情況,注重短期排名的機構會選擇拋售,看重長期回報的投資者會把短期的黑天鵝視為加倉良機,這就是不同機構面對黑天鵝有不同反應的底層邏輯。
單季業績不及預期成影響白馬龍頭股較大的因素,李益峰認為,市場會懷疑2021年業績不達預期,這會使得短線資金離場,再加上量化資金的助漲助跌效應,形成流動性枯竭,放大市場情緒。
高估值和政策影響行業對於醫藥和醫療行業在四季度接下來的表現,多家機構曾給予中性偏樂觀判斷。國融證券在10月投資策略研報中提及,10月行業配置偏向消費醫藥,增配白酒、醫療服務、快遞、速凍食品,最佳化科技和週期的配置。
不可忽視的是,醫藥和醫療板塊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因為估值過高出現一定幅度調整,這一直是業界擔憂的風險點。李益峰認為,醫藥從來不是一個行業,而是完全不同邏輯的多個行業集合,高成長賽道,科技屬性及弱週期性,使醫藥一直處於較高的估值區間,但政策風險誘導估值調整,比如創新藥的專利斷崖,藥品及耗材的集採等。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表示,當前影響醫藥板塊表現的最關鍵因素和風險都是業績增速和高估值匹配的問題。過去幾年,醫藥是少數不受疫情衝擊,相反還受益的板塊,導致醫藥板塊的估值相對較高。但高估值代表了更高的增長預期。隨著疫情衝擊和影響減弱,醫藥行業正在逐步迴歸常態化發展,步入三季報披露期,估值偏高業績不達預期的醫藥股可能還會面臨較大調整。
除了業績不及預期和估值偏高,王春秀認為,醫藥股的投資最大風險在政策風險。集採是醫藥行業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集採意味著價格戰,意味著原先的生意模式被徹底顛覆,原來的業績增長無法維持。
記者 夏悅超
來源:國際金融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