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黃典林(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
從2004年開始,作為當今全球最權威的英文詞典之一,《牛津英語詞典》基於對語料庫的大資料分析,每年都會發佈一個年度詞彙。但今年,疫情的衝擊、錯綜複雜的全球局勢引發英語詞彙的激烈變化,大量新詞湧現出來。這直接導致《牛津英語詞典》官方決定放棄用一個單一詞彙描述2020年,而是以包括冠狀病毒(coronavirus)、大流行(pandemic)、封鎖(lockdown)、“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等在內的一系列詞彙,來概括這“史無前例的一年”。
年度詞彙的扎堆產生從一個側面說明2020年的確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暴發、一些主要大國國內政治力量的較量和國際關係的動盪,共同對人類社會的既有秩序構成了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幾乎改變了從國際關係、國民經濟、社會治理等宏大議題到工作方式、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微觀維度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這種衝擊以危機的形式,打破了既往社會執行模式、制度安排和觀念形態為我們所設定的“路徑依賴”。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開始變得陌生。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頻繁的跨國人文交流,也使得人們對全球文化空間產生了認同。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程序在這場全球疫情中遭遇了一次不小的衝擊。這種衝擊不僅體現在宏觀的全球化程序中,也體現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互動方式的變化上。曾經面對面完成的各種互動行為很多轉移到了網路世界,也由此暴露出不少我們過去未曾注意到的問題。比如,網路資源在全球或特定國家內部不同地區和階層之間不均等分配的問題。
另一方面,疫情的衝擊也為我們審視既往經驗提供了一個冷靜思考的機會,透過對自身和他人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對比,審慎把握未來的前進方向。比如,疫情的危機提醒我們必須把人的生命健康放在制度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首位。當然,除了帶來挑戰和激發反思,全球疫情應對策略的不同,也為我們觀察不同制度模式和文化傳統在危機治理中的優勢和劣勢提供了難得的視窗,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現代社會治理中的社會動員和整合效能。
總而言之,2020年的獨特之處在於突發的疫情讓各種既有的矛盾和問題系統性地呈現出來,促使我們在反思的同時,也努力思考如何化解和突破危機。這既是一場巨大的考驗,也是一個激發創新的機會。無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發展模式,還是重新認識文化資源在社會治理層面的新意義,都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
回顧這“史無前例”的一年,我們必須意識到在一個日益動盪和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只有直面危機,才能有突圍的機會。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0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