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天馳 谷偉)想把“毛尖”改成“茅臺”,港股上市公司信陽毛尖最近站上了“風口浪尖”。2月22日晚,公司公告稱,為避免引起市場資訊混亂及誤會,決定放棄改名為“國龍茅臺”,而將公司更名為“中國國龍酒業集團有限公司”。雖然不蹭茅臺了,名字還是要改。實際上,熱衷改名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30餘家公司更名。就在22日晚間,剛剛易主浙江國資的上市公司蘭州民百也宣佈,將更名為“麗尚國潮”。
茅臺大跌後火速撇清關係
2月16日是港股牛年第一個交易日,一則更名公告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注意。港股上市公司信陽毛尖公告稱,建議公司英文名稱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為“China Dragon Moutai Group Limited”,並採納“中國國龍茅臺集團有限公司”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稱,取代現有名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
公告披露時,A股尚處於春節休市期間,而在鼠年最後一個交易日,貴州茅臺股價突破2600元大關,創歷史新高。信陽毛尖擬更名公告披露後,市場一片譁然,有網友和股民調侃,這種蹭熱點的方式太過露骨。2月17日,信陽毛尖收盤大漲近15%,盤中漲幅一度達到45%。
然而“茅臺”的光環並沒有持續太久,2月18日到2月22日,3個交易日信陽毛尖分別大跌9%、9.89%、17.07%。與此同時,A股牛年開市,幾隻高位龍頭白馬股深度回撥,貴州茅臺3個交易日累計下跌15%,股價跌破2300元,市值蒸發四千億。
就在2月22日貴州茅臺大跌近7%的當晚,信陽毛尖再次釋出更名公告,撇清了跟茅臺的關係。公司表示,經再三考慮,為免引起市場資訊混亂及誤會,決定再將公司更名為“中國國龍酒業集團有限公司”。
幾度更名,“名不驚人死不休”
這家要更名“茅臺”的公司究竟什麼來頭?現代快報記者發現,這家叫信陽毛尖的公司於2001年登陸港股,最早其實是一家以化工業務為主的企業,上市時中文名稱為“東君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為“東君化工集團”。2002年,公司名稱變更為“大慶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慶石油”。2007年二度改名為“中國天化工”。2018年,由於化工業務低迷,公司收購河南信陽毛尖集團,並更名為信陽毛尖。2020年3月,信陽毛尖先是建議將中文名稱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更改為“新中國經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但第二天又表示因“無意之排字錯誤”,建議第二名稱應為“中國新經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但這次更名因疫情延期,未能如願。
當公司更名為信陽毛尖時,就曾引發過市場爭議。信陽毛尖為中國名茶之一,與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齊名。公司當時表示,看好中國茶葉市場潛力,茶業務將成為集團未來的主要收入及利潤來源之一。但實際上,茶葉從來沒成為公司主營業務,而公司業績更是連續虧損。
今年2月初,公司公告,擬作價8000萬港元收購北京耀萊龍微酒業100%股權。但這家目標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資產淨值只有1.5萬港元,收購溢價高達5000多倍。公司表示,自2020年11月起已從事酒類貿易業務。2020年下半年,公司酒類貿易業務(不包括中國白酒)錄得營業額約6897.1萬港元,佔總營業額逾30%,貢獻利潤428.6萬港元。
這次收購也成為公司更名“國龍茅臺”的由頭,折騰一番之後,儘管週二信陽毛尖大漲5.88%,但收盤價0.36港元仍較2月17日最高的0.63港元跌逾四成,股價坐了一輪過山車。
今年A股逾30家公司更名,“國潮”也來了
△今年以來更名的A股公司。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
上市公司改名並不鮮見,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已有逾30家A股公司發生更名。通常如遇到重大資產重組、主營業務變更、大股東變更、被特別處理等情況都可能讓上市公司發生更名。
就在2月22日晚間,A股上市蘭州民百公告稱,公司證券簡稱將於2021年2月26日起變更為“麗尚國潮”。此前,2019年末,蘭州民百實控人、浙江紅樓集團掌門人朱寶良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後被正式逮捕。2020年6月,浙江麗水經開區管委會透過旗下公司宣佈接手蘭州民百控制權。去年12月,公司公告,擬成立全資子公司麗尚國潮(浙江)控股有限公司,深耕零售主業。公司此前在互動平臺表示,已推出微商城、愛逛直播等平臺。
隨著大股東變更以及業務變化,公司更名似乎順理成章。在股吧中,不少投資者對“國潮”的名字表示讚賞,甚至表示公司“有可能成為新零售新消費的領頭羊”。還有股民憧憬“泉陽泉改名後也是一波行情,可以跟一下嘛”。
去年11月18日,A股上市公司吉林森工簡稱正式變更為“泉陽泉”,將自身的礦泉水業務“亮”了出來。當時正值農夫山泉股價大漲,公司創始人鍾睒睒重登中國首富,這麼簡單一改,當天泉陽泉股價逼近漲停。
有業內人士對現代快報記者表示,股票名稱對上市公司非常重要,是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主要體現在突出品牌效應,但也有一些是為了迎合市場的炒作。
確實有不少上市公司是為提升形象而更名。比如去年1月,廈門上市公司三維絲更名中創環保,其理由是,因此前股東不合等原因,導致公司原名號“三維絲”的市場印象不佳,嚴重影響公司正常運轉,為扭轉市場對“三維絲”名號的負面印象,有必要更改公司名號。
不過,改名也未必是“靈丹妙藥”。針對此前信陽毛尖“蹭茅臺”的事件,央視財經曾評論稱,上市公司改名成本很低,還能瞬間傍上熱點,拉抬股價,很容易成為一些投機取巧耍“小聰明”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良方”。改名終究不是改善和提高現代公司治理的關鍵,紮實做好做優公司主業,讓良好的品牌形象紮根在投資者心中,才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正道。
A股市場上,ST岩石多年來主業不斷變換,伴隨更名十餘次,從酒業到房地產再到網際網路金融,最有名的名字是P2P諧音的“匹凸匹”。然而蹭完熱點之後,經營業績卻沒有實質改善,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編輯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