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圍繞“全”“調”做文章

由 泉亮霞 釋出於 財經

  □ 經濟迴圈活動的邊界直接決定著迴圈效率的高低。這就需要在“全”字上做文章,暢通全要素迴圈、全過程迴圈、全產業迴圈、全鏈條迴圈、全區域迴圈五個“全迴圈”,最大程度激發國內經濟發展潛力。

  □ 國民經濟重大比例保持大致平衡是確保迴圈可持續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在“調”字上出實招,聚焦供給和需求、積累和消費、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國際和國內、新興要素和傳統要素五大“再平衡”,推動國民經濟實現均衡增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和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嚴密的理論邏輯和紮實的實踐基礎,思想內涵極其深刻,需要從全域性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

  著眼“全”——

  聚力暢通五個“全迴圈”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迴圈的暢通無阻。經濟迴圈活動的邊界直接決定著迴圈效率的高低。這就需要在“全”字上做文章,暢通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迴圈,最大程度激發國內經濟發展潛力。

  暢通全要素迴圈。生產要素是經濟供給系統最基本的微觀構成。如果存在生產要素閒置沉澱、低速迴圈,那麼將導致經濟迴圈整體無效率。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要聚焦制約全要素迴圈的堵點、痛點和盲點,縱深推進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體系,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範圍,實現所有生產要素“各盡其位、各展所長”,最大程度發揮生產要素的供給潛力和使用效率。要深化勞動力要素市場體制改革,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係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註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實現勞動力要素迴圈暢通。要建立企業自主決策、融資渠道暢通的新型投融資體制,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實現資本要素全迴圈。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暢通土地要素全迴圈。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最佳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執行機制,創新技術成果確權、流通、增值和分配機制,暢通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迴圈。要探索建立統一規範的資料管理制度,提高資料質量和規範性,豐富資料產品,暢通資料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迴圈利用。

  暢通全過程迴圈。任何經濟活動價值的實現都需要經過由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環節組成的全迴圈過程。如果一個環節受阻或者低效,那麼就會導致整個經濟系統價值創造受損。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迴圈環節大致匹配、迴圈時間基本銜接為原則,打通上下游、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堵點,補齊短板。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加大企業技改投入力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生產。要加快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路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完善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形成內外連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路。要調整最佳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完善促進消費可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增強消費對全過程迴圈的牽引作用。

  暢通全產業迴圈。全部產業深度參與經濟大迴圈是確保整個經濟系統迴圈暢通的重要前提。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具備了推動全產業迴圈的條件。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要強化以工業補農,以服務業助農,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切實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要以深化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融合為主線,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創造更多服務業與農業、工業融合迴圈的介面,最大程度提升全產業迴圈的整體效能。

  暢通全鏈條迴圈。全鏈條迴圈是大國經濟安全迴圈暢通的關鍵。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鏈迴圈已深度融入世界生產技術網路中,這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全鏈條迴圈,接上斷點,疏通堵點,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切實解決部分核心環節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要分行業做好產業鏈頂層設計,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10年行動方案,佈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重點支援製造業產業鏈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推動全鏈條系統最佳化和升級。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援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打好“卡脖子”技術殲滅戰、產業基礎高階化攻堅戰和基礎研究持久戰。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大產業鏈戰略資源儲備,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確保在極端條件下全鏈迴圈“不斷檔、不掉鏈”。

  暢通全區域迴圈。經濟系統在空間上實現全迴圈,是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聚力提升各層面城鄉區域發展聯動性、全域性性和協同性,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要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壟斷,破除地方保護主義。要支援有利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專案建設,提升城鄉區域間互聯互通水平。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鼓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支援產業跨區轉移和共建產業園區,探索在北方和中西部內陸地區培植幾個經濟新增長極,暢通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全迴圈。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城帶鄉,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全迴圈。

  立足“調”——

  著力推進五大“再平衡”

  迴圈可持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國民經濟重大比例保持大致平衡是確保迴圈可持續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在“調”字上出實招,瞄準關鍵問題、緊扣重要環節,系統謀劃經濟結構再平衡政策舉措,推動國民經濟實現均衡增長。

  推進供給和需求再平衡。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既相互作用又互相制約。我國比較注重調節供給和需求平衡,根據不同時期國民經濟執行的主要矛盾變化,透過不斷除錯宏觀經濟政策,基本實現了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當前,我國需求和供給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迴圈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供給質量、服務難以有效滿足經濟轉型升級和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及生態環境需求,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未來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改善供給質量,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推進積累和消費再平衡。積累和消費本質上是處理經濟發展中當下和未來的關係。過度重視消費而忽視積累,經濟未來增長就失去了動力;反之,勞動者的積極性就會受挫,未來經濟發展也得不到有效保障。當前,我國積累和消費之間的矛盾有了新的變化,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帶動儲蓄率下降,促進消費可持續中高速增長的政策難度仍然較大。下一步,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大力發展銀髮經濟,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夯實消費持續增長內在基礎。同時,也要注重保持積累合理增長,提高積累資源使用效率,大力拓展投資空間,著力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支援企業裝置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圍繞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方面謀劃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專案,確保積累和消費實現新的平衡。

  推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再平衡。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派生。處理不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容易影響經濟迴圈效率。適應新形勢,要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構建金融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設製造強國,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能源革命,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著力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並舉、精準施策,切實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推進國際和國內再平衡。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國際和國內的關係,不僅涉及效率,還影響到安全。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國際經濟大迴圈動能減弱,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這給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帶來了重大挑戰。我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具備實現內部可迴圈的條件。要立足國內大迴圈,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要高水平建設全球製造中心和全球消費中心,透過“雙中心”疊加,保證國內迴圈順暢,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

  推進新興要素和傳統要素再平衡。生產要素會隨著技術進步進行持續演化升級。新興要素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傳統要素支撐傳統產業發展。如果新興要素和傳統要素失衡,必然會導致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失衡,不利於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我國新興生產要素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下一步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搞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著力培育資料等新興生產要素市場,加快智慧計算、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用新興生產要素改造提升傳統生產要素,推動5G、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與交通、能源、水利、醫療、教育等深度融合,實現以生產要素升級助推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張宇賢 宋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