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8月12日,華為在內部開啟“塔山計劃”的訊息,引發市場的系列反響。
當天,有訊息稱,華為正式啟動“塔山計劃”並提出明確的戰略目標,稱華為已經開始與相關企業合作,準備建設自主技術的晶片生產線,還列出了16家第一批入圍計劃的公司,涉及多家上市公司。
當日尾盤,在名單之列的芯源微逆勢上漲近13%,上述訊息的“威力”可見一斑。
對於上述計劃,華為官方並未作出正式回應。
市場也一度質疑該訊息的真實性,認為其系遊資炒作。
8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絡了名單中部分公司,均向記者明確表態並不清楚相關計劃。不過據本報記者此前的報道,有接近華為的人士表示,近期華為內部有一些關於“塔山”的說法,包括合作研發去“A”的關鍵半導體裝置等。
“塔山計劃”真假之辯背後,推進產業鏈國產替代已經迫在眉睫。
“塔山計劃”真假疑雲
記者梳理公開資訊發現,有關“塔山計劃”較早的訊息來源是一位科技博主。
該人士稱,由於國際大環境遭受制裁使臺積電等無法代工華為晶片,導致華為晶片無法生產,華為在內部開啟“塔山計劃”。
根據訊息,華為已經開始與相關企業合作,準備建設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nm的晶片生產線,預計年內建成,同時還在探索合作建立28nm的自主技術晶片生產線。整體思路則是華為建立資源池,透過入股、合作研發等合作方式,扶植半導體材料、裝置企業。但是華為主要做實驗,不做重資產量產投入,幫助跑通產線為目的。
此前不久,華為啟動了“南泥灣計劃”,包含了膝上型電腦、大屏等產品。由此市場人士判斷,華為啟動“塔山計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該計劃被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引來大眾幾乎一致的叫好聲。
記者注意到,網上還流傳出第一批入選計劃的公司清單,包括上海微電子、瀋陽芯源(芯源微)、盛美、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瀋陽拓荊、瀋陽中科(中科儀)、成都南科、華海清科、北京中科信、上海凱世通(萬業企業)、中科飛測、上海睿勵、上海精測(精測電子)、科益虹源、中科晶源。
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芯源微、北方華創、中微公司、萬業企業、精測電子等。
訊息稱,其中芯源微進展最大,12日尾盤,芯源微快速拉昇,收報漲跌幅近13%,中微公司則微漲1.45%。
但在輿論發酵之後,引來了市場人士的質疑。
尤其是針對計劃提及的將在一年內就建成“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nm的晶片生產線”的訊息,業內人士認為可行性不大。
此後,有媒體向華為內部人士求證上述計劃,他們均表示沒有聽說過該訊息,華為官方也未對此有所回應。
記者注意到,最早釋出該訊息的博主已經刪除了“塔山計劃”相關微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上述在清單內的部分企業,得到的回覆均是公司並不知曉該計劃。
中微公司董秘劉曉宇對記者表示,“對塔山計劃整件事情都不瞭解,公司市場部有關注到,計劃釋出一份澄清宣告。”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芯源微在13日大幅回撥,跌幅約10%,中微公司跌幅約2%。相關標的股價拉漲後再回調,更被市場認為相關訊息方釋出“塔山計劃”炒作意味甚濃。
自主晶片之路
故事似乎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有關華為尋求全面技術自主的討論並未停止。
據本報記者此前的報道,有接近華為的人士曾表示,近期華為內部確有一些關於“塔山”的說法,包括合作研發去“A”的關鍵半導體裝置等。
從多位電子行業人士的分析來看,市場之所以願意相信該計劃,是因為這是華為在當前情境下不得不進行突圍的一種必要方式。
“是可以實現的,這麼多年一直沒人去做是因為沒有必要,成本太高。相關訊息顯示,華為本身不搞產線,而是參加中試產線的設定,測試流程打通後,交給合作企業去生產複製,在華為牽頭之下,整合預期料將加快。”開源證券長期關注電子行業的資深投顧劉浪說,“之前市場普遍預期至少五年才做出28nm的線,現在來看可能進度會加快。”
而這項計劃的戰略目標也與當下半導體行業卡脖子的環節相吻合,即要突破包括EDA設計、材料、材料的生產製造、工藝、設計、半導體制造、晶片封測等在內的各個半導體產業關鍵環節,實現半導體技術的全面自主可控。
具體來看,目前半導體行業卡脖子的環節主要是光刻機等裝置和部分材料。
從被列入清單的公司的主營業務來看,也多以裝置為主:上海微電子是國內技術領先的光刻裝置廠商,中微公司的部分刻蝕裝置做到了全球領先,北方華創是刻蝕機領域的龍頭廠商,芯源微的主要產品是光刻工序的塗膠顯影裝置和單片式溼法裝置。
同時,半導體行業要想真正實現國產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華為的產線重組只是去美化,並不表示沒有對外依賴,實際上半導體材料的其中一部分對日本也還是有依賴的,韓國也有一些但不多。晶片設計軟體方面,目前華為是有完全授權的,暫時還可以用,但等到下一代產線想更新的時候,如果被限制住會是一個更大的瓶頸,這也是對美國依賴最嚴重的一個領域,美國應該能佔到80%以上的市場份額。”劉浪說。
華為“塔山計劃”的真假之辯,恰恰反映了國內半導體行業實現完全技術自主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