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全國經濟活動一度被迫按下“暫停鍵”。如今,全國各地正加速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力以赴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危機中有良方。稅務部門一方面紮實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另一方面深入開展“銀稅互動”,幫助更多納稅人將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信用,守護企業資金“生命鏈”。
減負釋能,放水養魚為市場主體紓困解圍。持續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如及時雨一般,換來了企業效益的“加法”和經濟發展的“乘法”。尤其在攻堅克難時期,稅費紅利的迅速落地,有效提振了企業信心。
資料顯示,今年1-4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066億元。其中,今年出臺的支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4857億元。減稅降費紅利啟動了市場主體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加速器”,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繼續執行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將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這將進一步為企業減負擔、增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凝聚內生動力。
資料增能。稅收大資料也能兌現成“真金白銀”。當前,網際網路 、雲計算、5G、大資料等現代新興科技成為政府部門提升治理效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利器。如何應用好手中資料,將資料轉化為財富,更加精準對接納稅人需求和促進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稅務部門給出了答卷。
如深圳稅務開展“銀稅互動”,經納稅人授權後,稅務部門向銀行提供稅務登記資訊、納稅申報、財務報表等14大類多維度涉稅資訊,並對資料進行加工,幫助銀行快速確定貸款額度和期限,提高誠信納稅人獲貸的效率,打通中小微企業資金鍊的“痛點”“堵點”,有效解決了傳統信貸模式下銀企資訊不對稱的難題,讓稅收信用為企業貸款提供可靠支援。5年間,成效顯著,累計為民營、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487.55億元。今年以來,截至一季度末,各銀行機構銀稅合作貸款餘額為477億元,其中銀稅信用貸款餘額467億元,分別是去年同期的2倍和8倍。
今年5月,深圳稅務還與騰訊、平安集團等企業合作,共同打造“稅務—產業”聯盟鏈,實現稅、企、金融三者協同共享,讓鏈上企業享受便捷、精準、可信、一站式的綜合性服務,從而激發實體經濟活力,為全國利用科學技術提升管理服務質量提供了“深圳稅務方案”。深圳稅務堅持做將區塊鏈技術高效轉化為生產力的“先行者”,打造了一個具有國際範的資訊化“雲工程”深圳樣板,成為科技賦能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典型範例。
疫情發生後,稅務部門還充分挖掘稅收大資料資源,為復產企業提供產銷資訊支撐,促成企業按市場化原則精準購銷對接。如廣東、湖北稅務啟動產業鏈智聯平臺,協助解決產業鏈上下游、供需方配套銜接問題,讓產業鏈迴圈更加暢通。截至5月中旬,透過稅收大資料供需匹配,各地上下游廠家與湖北企業積極對接,疏通購銷堵點,達成合作專案6264個,累計成交金額82.2億元。稅收大資料的“活用”“巧用”,彰顯著新時代更為精準化、智慧化、科學化的稅收工作,也鋪就了稅務部門沒有止境的自我突破之路。
科技賦能,向科技要現代治理力、服務力。智慧稅務平臺的搭建、人工智慧為企業“畫像”等,讓我們看到稅收領域越來越濃厚的科技“範兒”,為納稅人帶來了諸多便利。新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向科技要生產力,也要向科技要治理力、服務力,建立治理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治理效能,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幫助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實現“彎道超車”和優質的營商環境分不開。後疫情時代,如何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稅務部門應進一步深入挖掘稅務大資料資源並轉化為企業、社會的財富,持續最佳化稅收營商環境,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為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稅務力量。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