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保險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由 梁丘憐翠 釋出於 財經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於將風險作為營生的保險業來說更是如此。從最新的行業成績單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一年,保險業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在穩妥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同時,繼續保持穩健執行良好態勢,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衝擊下,險企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戰略轉型,保費整體承壓。隨著疫情負面衝擊減弱,下半年險企業績有所好轉但增速尚未完全恢復。年末險企積極備戰2021年開門紅,疊加利率端顯著改善並企穩,轉型成效或將顯現,保費收入增長可期。”光大證券行業分析師王一峰為去年保險業發展變化描畫了一個輪廓。

事實上,看好保險行業下一步發展,已經成為投資界人士的共識,為保險行業投資舉“增持”牌的不在少數,而這背後的邏輯則是行業業績持續向好。

服務經濟能力進一步增強

作為金融行業,保險業自身發展與支援實體經濟的力度息息相關。近年來保險業能夠快速發展,是在服務經濟大局中聚集了能量,在分享政策紅利中增厚了積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才能使保險機構風險可控,才能有足夠空間和時間透過加強自身經營管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增長。”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新聞發言人肖遠企如是表述。而這一切都非常明顯地體現在2020年保險業的年度業績中。

據最新資料,2020年末,保險公司總資產23.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淨資產27525億元,同比增長10.95%;原保險保費收入4.5萬億元,同比增長6.1%。不僅如此,保險業主要經營和風險指標都處於合理區間,流動性總體保持平穩。資料顯示,目前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增長106.5%。資產規模提升和風險控制能力增強,有力保障了實體經濟發展。

“2020年,保險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助力抗疫和復工復產、助力脫貧攻堅、支援實體經濟。”北大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表示。

從資料看,2020年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8710萬億元,同比增長34.6%;賠付支出1.4萬億元,同比增長7.9%。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2020年保險資金運用餘額216801億元,同比增長17.02%,其中債券投資79329億元,同比增長23.89%,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9822億元,同比增長22.40%,環比增長5.65%。

實際意義遠遠大於數字本身。在它們的背後有保險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第一時間向抗疫群體捐贈專屬保險、擴充套件保險責任、開通理賠綠色通道;有透過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幫助中小微企業快速融資;有在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進一步深入“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透過風險保障創新提升脫貧質量;更有在2020年我國實體經濟遭遇嚴峻挑戰時,保險資金利用規模大、來源穩定的長線資金,為實體經濟建設提供投資資金和直接融資需求,發揮的作用可圈可點。

健康險業務依然一枝獨秀

保險業保障經濟,除了投資外還有保障服務。健康保險就是保障服務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資料顯示,2020年人身險保險費收入33329億元,同比增長7.53%,其中壽險業務23982億元,同比增長5.40%,健康險8173億元,同比增長15.67%,依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速。從環比看,增長態勢也較明顯,特別是10月份,人身險中的健康保險環比增長34%,雖然9月和12月的環比增長僅有7.99%和6.95%。但去年下半年的平均環比增長仍然達到了12.77%。

“2020年是健康險發展的大年,監管紅利釋放,行業發生積極變化。在此背景下,預計健康險市場未來不僅僅是責任和費率的比拼,更是健康管理服務賦能的競爭,多維度、多層次結合健康管理服務為客戶提供保險保障。”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劍說。

事實上,無論是從我國人口的基數,還是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社會對醫療保障的剛性需求來看,健康險市場都可謂方興未艾,這也是險企必爭之地。比如,中國人壽去年就投入了20億元認購萬達資訊7.84%股份,其意正在於拓展健康保險領域業務。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健康保險短期面臨著競爭加劇的問題。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分析說,健康險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如賠付率持續攀升,逆選擇、定價不足等風險較為明顯。應該說,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髮展,疾病診斷率和治癒率的提高,以及新病種的產生,都可能造成保險公司由於缺乏基礎資料而出現產品定價風險,從而降低保險公司的風控能力,從2020年的行業資料可以看出這種潛在的風險隱患。

2020年健康險保險賠付支出2921億元,同比提升24.25%,超過健康保險保費收入8.58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倒掛並不是去年才出現的。隨著監管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市場細分和多元化發展趨勢,市場會在更趨理性中逐步化解這些發展中的風險。中辦、國辦最新發布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提出,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醫療保障資訊系統,構建全國統一、多級互聯的資料共享交換體系。隨著全國醫療保障資料大平臺的建立,將有助於保險公司在承保健康險中降低風險,特別是在與社保的結合滲透中為百姓提供更好、更合理的健康保障服務。

車險改革在陣痛中重新定位

2020年保險行業年度資料還有一個不能不看的區域,那就是財險行業的新車險綜合改革。從資料看,去年9月份開始實施的新車險綜合改革給車險行業帶來的衝擊很明顯。2020年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8245億元,同比微增0.69%;保險賠款支出7880億元,同比增長8.26%。從環比看,從9月到12月車險保費收入增長情況分別是9.96%、9.56%和10.23%,保持微弱增長;保險賠款支出則分別是11.17%、12.87%和14.20%,其中佔大頭的車險理賠支出多少,可從後者的增長上看出大概。顯然,行業正在經受改革陣痛。

“綜改實施以來,車險保費規模受改革直接衝擊,平安財車險業務10月至12月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4.3%、-11.5%和-17.3%;人保財車險業務10月至12月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72.%、-11.7%和-10.7%。車險綜改帶來的影響預計仍會持續,疊加市場費用競爭有惡化跡象,財產險綜合成本率或將進一步上行。”華創證券分析師張徑煒說。

據銀保監會前不久的資料,2019年,我國車險承保機動車達2.6億輛,保費收入8189億元,佔財險保費的63%。單一業務險種佔比過大,其背後的結構風險不言而喻,而且這種格局也不利於為未來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風險提供保險保障。從長遠看,車險綜合改革客觀上會加快財險公司業務結構調整,而相關公司能否抓住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並配合汽車市場變化設計出更多創新產品,是決定行業在改革中承受的陣痛是長是短、是輕是重的關鍵因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江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