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的明星基金收益不及預期 要不要換?

  近期隨著市場回暖,有約四成權益型基金在過去兩個月成功“填坑”。

  明星基金經理們也不甘示弱,趙蓓、趙詣所管的基金創出歷史新高,袁芳、葛蘭距離新高僅一步之遙。而同為明星基金經理的董承非、鄭澄然、李元博、茅煒等在近期回暖的行情中也沒有討到好處,被投資者瘋狂吐槽。

  事實上,劉彥春、張坤、葛蘭、董承非、鄭澄然、李元博、茅煒等人兩極化的業績表現,直接暴露的是基金經理不同的投資理念,深層次的原因是A股板塊間的輪動:消費、醫藥板塊持續走強,而TMT、科技板塊卻略輸一籌。

  每一位基民都希望自己買的基金不管在怎樣的市場環境下都是漲漲漲,但這天然就不可能。每一位基金經理都有自身能力的天花板,想面面兼擅長,每次都把市場節奏把握的準準的,也不可能。

  當基金在煎熬期時,不妨問問自己,當初看好基金經理的邏輯有沒有變化?如果沒有,要不試試再堅持堅持?

  一、什麼原因?

  1、市場風格輪動

  我們見過這樣的基金經理,過去兩年的時候消費藍籌瘋漲,買個白酒買個家電可能就發了。而基金經理可能堅定看好中小創科技股,導致不但沒有抓住這些熱點板塊的行情,而且業績表現可能還很不好。

  每個基金經理都有自己看好的行業和適合的風格,有的基金經理可能就是喜歡消費金融大藍籌,有的基金經理就是喜歡新興成長科技股。如果你發現基金經理的風格和大盤現在時興的風格不太統一,那不妨想想自己究竟更看好哪個,再考慮要不要繼續持有。

  股市短期的走勢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今天有一個熱點,明天又有另一個熱點,這些此起彼伏的熱點會使一小批股票佈局契合的基金,短期業績亮眼。但我們也知道,市場上的熱點往往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投資中少一些噪音,少一些比較,或許我們不會把這個太當一回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去深入瞭解,盲目更換基金去追漲,就有可能陷入一個惡性迴圈當中。短期熱點型基金主要上漲的時段你沒有享受到,熱點散去之後,走上均值迴歸之路卻被你碰到了。因為你的投資評價標準是短期的,那麼你又會對新的熱點基金充滿熱情,如此的短期主義與喜新厭舊會使投資者與真正長期優秀的基金無緣。

  2、基金經理投資策略不同

  其實像董承非這樣的基金經理,投資風格一直偏謹慎,漲幅不是特別亮眼,但波動小、回撤低是他的優勢。

  興全趨勢今年也體現出了重防守,低迴撤的特點,在2月到4月的下跌行情中回撤僅有12%,在主動基金中名列前茅。但是自從4月後半段到現在,興全趨勢走勢萎靡,反彈乏力。尤其在最近一個月的反彈行情中,還跑輸了滬深300指數。

  從持倉風格來看,興全歷年的風格都是偏向於大盤價值,而大盤價值除了銀行券商外,在這一輪的反彈中並不是急先鋒。但是興全本身屬於是波動較小,回撤控制好,但是漲幅也不會太大的那種基金。

  從型別上分,興全趨勢就是那種攻守兼備,防守反擊型別的基金。在熊市不會大跌,在牛市也不會超前大漲,大機率是跑在中間靠前,不會拔尖,但是也不是很差。

  實際上,投資者在買基金前,要充分了解這隻基金的投資策略和歷史收益,從風格,持倉,和歷史業績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

  如果你是追求風格輪動,不喜歡這種慢漲風格的,那最好還是選擇比較激進、風格偏成長的基金經理。如果你是長期持有,不考慮波動,風險偏好較低的,不妨繼續持有這類價值型基金,耐心等待,也可以搭配其他風格基金均衡配置。

  總之,每位優秀的基金經理都有自己鮮明的投資風格與擅長的領域。如果當前市場風格與之相契合,基金的業績就會因為市場風格的加持而更顯靚麗。反之,表現相對平淡就也不難理解了。如果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與擅長領域恰好走在了市場風格的對立面,業績暫時不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你的基金表現不理想,不妨看看這個基金的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是怎麼樣的,再看看市場表現如何,同類表現如何,最後再客觀地對這個基金的業績做個評價。

  二、要不要換?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不管怎麼樣基金短期收益不好還是非常難受的,為什麼不能在市場風格明顯切換的時候換成更適應這種風格的產品,等到風口過去了再換回來呢?這樣我們的收益也會更好。這聽起來非常理想,但執行起來卻十分困難。

  首先,不同行業熱點此起彼伏,近一年板塊熱點基本每月都在變化,2020年5月漲幅最高的是可選消費板塊,而6月與7月漲幅最高的則切換為金融板塊與醫療板塊;其次,以個別板塊為例,可選消費板塊2020年5月漲幅位居各板塊第一,接下來的幾個月便處於中游水平。金融指數板塊在2020年6月漲幅遠超其他板塊,但是兩個月之後便漲幅墊底。

  想要精準把握每次市場行情並及時做出調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盲目更換基金大機率是追漲殺跌,結果市場熱點沒趕上,原本基金的損失也沒落下,更不必說每次基金轉換的手續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如果買入的基金經理風格穩定,長期業績優異,只是短期和熱點不符,其實是沒有轉換的必要的。我們提倡關注長期導向,不要太在意短期業績。我們鼓勵長期持有,不要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

  因為看著漲的好的基金去做轉換,其實也是一種追漲殺跌。這種情況最怕出現的後果是,轉到前期已經漲的很高的主題基金當中之後,又恰逢它的回撥,收益沒趕上,損失卻沒落下,那就得不償失了。我們應該做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做好資產配置,設定合理的投資預期,耐心持有。

  1、做好收益預期管理

  不少投資者會覺得為什麼別人的基金一週的收益率就有8個點,我的基金過去一年收益率才10%?這個基金經理的能力也太差了吧?

  其實,這跟基金經理能力關係不大因為基金型別和風格不同,直接就決定了收益率水平的上限。

  假如你一開始買入的時候為了追求平穩,選擇的是債券型基金或者價值型基金,這時候期待一年能取得30%、40%的收益,明顯是不現實的

  2、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人無法賺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

  在基金評價中,投資者還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基金經理要時時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投資,跟上市場熱點或形勢的變化。恰恰相反,優秀的基金經理不會隨波逐流,跨出自己的能力圈去追市場的熱點。他們往往會堅守自己的能力圈,保持自己穩定的投資風格,將選股等工作做到極致。因為市場有價值發現的功能,從長期看是非常有效的,完全可以等來清風徐來。

  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但急功近利的情緒化容易破壞原本清晰的投資邏輯。因此,回到自己持有的基金漲不過的煩惱,與其懊惱或糾結,倒不如反問自己,可曾真的理解所持基金的基金經理賺的是什麼錢?事實上,與其用短期收益論成敗,倒不如去了解這位基金經理希望賺什麼錢、怎麼賺錢,是否知行合一,以及這樣的賺錢方式(投資思路)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3、做好組合投資

  如果只持有一隻基金,很大的劣勢就是面對系統性風險時的回撤較大,基金淨值會呈週期性的變化。投資組合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

  如果基金組合裡面既有投向藍籌股的基金,也有投向成長股的,甚至還有港股的、QDII等等都有配置的話,那麼分散投資在不同類別的資產,“東方不亮西方亮”,仍然能有不錯的收益。

  不過對於自身對市場比較敏感的投資者來說,可以根據市場情況來動態調整投資組合。在明確所挑選基金的投資個性後,最後一步就是根據自己的投資情況和投資目標來決定基金組合的進攻性。

  如果股市進入底部區域,系統性的持有風險已經降低,可以選擇在底部區域逐步增加偏股基金倉位。

  如果股市進入高位,系統性的持有風險已經升高,可以選擇逐步增加偏債基金倉位,逐步減輕偏股基金倉位,保留勝利果實。

  總之,短期業績(一年內),其實沒必要太關注。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暫時落後的時候,即使是張坤、劉彥春也不例外。優秀的人總是可以追上來,然後再做出超額收益。這裡的幾個明星基金經理,基本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經受過檢驗的。所以,沒必要太過擔心。

  買基金,最重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理念的基金經理。然後持續追蹤,透過定期報告瞭解他們的投資策略和應對方式,如果認同,大可繼續持有,合理化我們的投資預期,和自己的預期比,是一件更容易把控的事情。

  (文章整理自廣發基金萬家基金、券商中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08 字。

轉載請註明: 手裡的明星基金收益不及預期 要不要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