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少東家掌舵盈峰系變陣:可轉債沽清 第三家上市公司或誕生

落袋為安。

擅長資本運作的何劍鋒近日再度出手,一次性沽清手上持有的全部盈峰環境可轉債,華能信託睿遠2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全部接盤。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統顯示,成交金額約為6.77億元。此時距離何劍鋒獲得該筆可轉債僅過去了不到1個月。

記者注意到,2020年10月最新一筆解除質押和質押後,盈峰控股、寧波盈峰和何劍鋒累計質押股份數約為9.32億股,佔其所持有股份的64.70%,佔公司總股本的29.48%。最新一筆質押被用於作為重大資產重構業績補償事項的保障。

盈峰環境(000967.SZ)最新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寧波盈峰、實際控制人何劍鋒及其一致行動人盈峰控股共同完成了這筆交易,累計減持672.42萬張可轉換公司債券。交易完成後,三者均不再持有可轉債。寧波盈峰由盈峰控股全資持股,而何劍鋒持有盈峰控股99.99%的股份。

2020年4月,盈峰環境開始籌劃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7月底,該公司宣佈調整方案,將原定發行不超過1500萬張改為不超過1476.19萬張。11月10日,盈峰環境披露的發行結果顯示,原股東優先配售了發行總量的63.71%。何劍鋒因此獲得了相應份額。

根據相關公告,此次發債的主要目的是投資智慧環衛綜合配置中心專案。該專案的實施主體是盈峰城服,為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專業化環衛服務的載體。專案總共計劃投資約19.67億元,使用可轉債募集資金13億元,剩餘部分由上市公司自籌。

這次發行可轉債與最近一次併購有關。2018年,市值不足百億的盈峰環境透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中聯環境100%股權,交易價格高達152.5億元。交易完成後,盈峰環境裝入了環衛裝備業務、環衛一體化服務業務,這被該上市公司視為與垃圾處理業務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串聯。

中聯環境置入

作為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的獨子,何劍鋒並未子承父業。如今,何劍鋒及盈峰系手中除了兩家上市公司盈峰環境和華錄百納外,投資還涉足公募基金、銀行等。不過,其擴張版圖與美的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妻子盧德燕在美的體系內,負責美地置業,後者2018年在香港上市。

何劍鋒獨立門戶創業是從給美的貼牌生產家用電器開始的,隨後涉足家電商貿,又成立盈科電子公司。2002年,何劍鋒正式註冊了廣東盈峰集團有限公司,開始集團化運作。在為美的貼牌生產時,美的不僅為其提供了近1億元的預付款,並最終在2004年收購了這些代工業務,讓何劍鋒得以退出。

何劍鋒從2003年底開始將手上電器業務逐步出售,陸續套現了近1.2億元。不過,對何劍鋒而言這是另一個開始。

2006年6月,何劍鋒透過盈峰集團從上風產業集團和美的集團手中收購了上市公司上風高科25.2%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隨後,盈峰集團又與第三大股東中山佳域完成股權轉讓協議,持股上升至40.94%。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正值股改前夕,美的集團和中山佳域投資的法人股無一分錢收益,根據相關公告以買入價賣給盈峰集團。

2007年3月,何劍鋒成立了投資管理公司合贏投資,又透過盈峰集團從美的電器手中以1.65億元收購了易方達基金管理25%的股權。2008年9月,盈峰集團根據公司戰略需要正式更名為盈峰控股。十二年過去,盈峰控股官網披露旗下產業佈局環保、文化、金融、母嬰、科技五大領域。2019年,盈峰控股集團總資產約458億元,營收153億元,利潤約11億元。

2018年,對何劍鋒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年。一方面,盈峰環境的主營業務增加了環衛裝備及智慧環衛服務,年營收規模從30億元、40億元突破百億元;另一方面,接盤華錄百納,成為實際控制人,擁有第二家上市公司。

將中聯環境置入恰逢其時。2018年,環保督察常態化、環保稅的徵收、打贏藍天保衛戰等政策出臺,行業進入紅利期。中國汽車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全國各類環衛車輛銷量較2017年增長了17%,並且已連續十年保持快速增長。盈峰環境的銷量增速約為20%,高於行業增速。同時,其在智慧環衛機器人、無人駕駛環衛車等方面取得突破。

盈峰環境已披露了超過 10個與中聯環境相關的專案中標公告。2020年8月,券商東吳研報披露,2019年新增合同年化金額8.55億元,同比增長99.30%,行業第四;2020年上半年新增合同年化金額和總金額均為行業第一。2020年環衛大單競標候選人比例為66.67%,在手合同平均服務年限長達15.75年。

不過,2020年上半年,兩家上市公司業績均有所下滑。盈峰環境營收為56.19億元,同比下降8.1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7億元,同比下降17.13%。華錄百納營收為5025.13萬元,同比下降86.1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804.95萬元,同比下降25.53%。

資產剝離

與華錄百納受疫情直接衝擊不同,盈峰環境正在經歷轉型期。

2017年、2018年,盈峰環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連續兩年為負。該公司披露主要原因是子公司宇星科技的環境治理工程業務驗收環節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驗收週期較長,導致付款週期較長以及公司銷售規模增長,應收專案同步增加,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並未同步增長等多個原因所致。

於是,2019年,盈峰環境在年報中披露其已加大回款力度,選擇性放棄一些訂單,但2020年上半年,由於下游客戶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居多,後者受政府財政預算影響普遍下半年回款,導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再度為負。

2019年8月,盈峰環境將宇星科技對外出售,上風風能分三年三期支付股權轉讓款。截至目前,第一期10.01億元已經支付,年底前的第二期和2021年底前的第三期合計5.80億元尚未支付、為了確保償還,紹興盈創承諾將其持有的上風風能和宇星科技股權全部質押給盈峰環境。

此次出售作價15.81億元低於2015年的收購價17億元。盈峰環境曾披露原因是2015年至2018年累計分紅金額較大。

事實上,宇星科技在被收購前就曾屢受質疑,曾四度衝擊資本市場未果,又未能被天瑞儀器收購。在盈峰環境收購過程中,也曾被媒體報道質疑財務資料造假,以及陷入監測資料造假風波,媒體報道稱其在各地環保部門的通報記錄中出現。不過,這些並未影響盈峰環境的收購。

收購之初,宇星科技曾對2015年至2017年的扣非淨利潤做出承諾。公告顯示,業績承諾期內,實現比例約為109%。然而,2018年宇星科技淨利潤大幅下滑,較2017年下降了53%。業績承諾期內,2016年宇星科技營收較2015年下降了6.4%,2018年營收較2017年下降了2.9%。

對於承諾期一過就業績變臉,深交所曾問詢盈峰環境,後者的回覆為受經濟環境及行業政策的相關影響所致。2018年,從事環保治理業務的主要企業經營業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或放緩,宇星科技的水治理、大氣治理等環境工程類業務的盈利能力也大幅下滑。

2018年7月曾有投資者提問盈峰環境,稱收購後宇星科技拖欠供應商貨款,合同糾紛高企,管理層全部更替為原美的員工。對此,盈峰環境回答稱“反映的情況我們需要進一步核實”。但對此後續並未有更多披露。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瀏覽盈峰環境公告發現,美的前生活事業部電飯煲產品企劃案經理劉侃,2016年2月加入盈峰環境後,到2017年曾擔任宇星科技運營管理部總監,目前任職於盈峰環境收購的中聯環境,擔任城市服務公司經營管理部總監。

11月21日,盈峰環境再度公告擬掛牌轉讓子公司控股權,對非核心業務資產進行戰略剝離。這一次的標的是佛山通盈。佛山通盈經營範圍包括電線、電纜經營;電器機械裝置銷售和機械裝置研發。2019年,佛山通盈的營收約為27.35億元,淨利潤為3966.35萬元,總資產約為12.23億元。

獨立上市

此外,盈峰環境還逐步置出旗下風機業務平臺,期望將其獨立上市融資,而現有上市公司將打造“固廢全產業鏈解決方案”的“智慧環衛”業務體系。公告顯示,2019年盈峰環境的營收約為126.96億元,淨利潤約為13.92億元,資產總計約為248.55億元。

同一時間,獨立上市業務板塊(即上專股份)營收約為7.21億元,淨利潤為3821.88萬元,總資產約為10.88億元。也就是說,上專股份僅佔盈峰環境營收的不到6%。中聯環境營收約為81.73億元,淨利潤約為13.21億元,已為盈峰環境貢獻超過六成的營收。

盈峰環境做出戰略調整後,就開始逐步實施這一計劃。

2019年5月,董事會臨時會議全票通過了擬轉讓子公司部分股權的議案,即將專風實業不超過45%的股權分別轉讓給董事長曹國路、總經理李德義和一個員工持股平臺紹興和盈。專風實業整體估值為3.5億元,所以這筆轉讓作價不超過1.58億元。該公司同時進行股份制改革。

2019年7月,李德義將其持有股權改為由紹興智贏持股,而曹國路除了自身直接持股外,還透過紹興專風科技全資持股的路巧貿易持股專風實業。

進入2020年後,股權再度發生變化。盈峰環境擬受讓專風實業5.20%的股權,支付款項為1820萬元,來源包括紹興和盈、紹興智贏和路巧貿易,並宣佈放棄購買上專實業17.90%股權的權利。此時,上專實業整體估值並未改變。

路巧貿易同時對外轉讓持有的17.90%股權,由公司董事長馬剛、財務總監盧安鋒、董秘金陶陶和李德義接盤。這筆轉讓曾遭遇關於是否構成激勵或利益輸送的問詢,盈峰環境回應稱這是踐行“員工是事業合夥人”的公司文化。

2020年4月,上專實業正式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更名為上專股份。此時,盈峰環境持股上專股份60.20%。8月21日,盈峰環境披露上專股份A股上市預案,透過股權穿透可見,盈峰環境是上專股份控股股東,何劍鋒為上專股份實際控制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梁辰 趙毅波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危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23 字。

轉載請註明: 美的少東家掌舵盈峰系變陣:可轉債沽清 第三家上市公司或誕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