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重新整理2008年以來歷史高點。
週日開盤的前幾分鐘,布倫特原油以及WTI原油兩大基準指數均升至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布倫特原油價格最高探至每桶139.13美元,WTI原油價格探至130.50美元。截至發稿,兩大指數分別報128.6美元/桶以及125.42美元/桶。
石油價格“脫韁”,大宗商品價格“跟跑”,包括貴金屬、煤炭、糧食在內的多類大宗商品紛紛走高。其中,截至3月7日,倫敦現貨黃金突破2000美元/盎司大關,為2020年8月以來首次。
地緣政治摩擦疊加疫情因素,石油、大宗聯袂“吹起號角”,全球通脹持續升溫,市場上避險和抗通脹情緒瀰漫。週一開盤,亞太股市全線遭遇重挫,其中,上證指數跌破3400點,盤中一度跌逾2%;恆指更是暴跌逾千點,創出近6年的新低;日經指數跌近3%,韓國KOSPI跌超2%。
覆盤近三十年來油價的每次上漲,雖然其背後原因各不相同,但各類資產的走勢卻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石油價格再次攀上歷史高點,這一次,全球產業鏈又將走向何方?
“脫韁”的原油
“油價。”
3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油價”二字再次成為市場核心議題。布油和WTI相繼創13年來新高;東京商品交易所中東產原油期貨價格同樣重新整理紀錄,一度達到每噸78820日元。
這已是原油價格在近三十年內的第六輪上漲。
油價上漲背後,原油的供求缺口明顯。路透社亦指出,此輪油價飆升或因國際間貿易摩擦以及伊朗原油延遲返市導致的石油供應短缺。
一般認為,當前的供給端市場以中東、北美以及獨聯體為主,三個地區的原油輸出佔全球總量的73%,其中中東佔31%,北美佔27%,獨聯體佔15%,相對集中。與之相比,原油需求端的集中度相對較低,其中亞太地區佔38%,北美佔24%、歐洲佔15%等。
在供需穩定的情況下,除了北美以外,全球大部分國家、地區的原油需求都依賴進口。而近兩年,原油供給方庫存相對較低。
據東亞期貨,過去兩年,OECD國家原油庫存一直處在快速下降狀態,目前庫存水平已低於頁岩油產量大幅增長的2014年。與此同時,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消退,全球經濟持續復甦,原油需求卻在不斷爬升,“預計將於2022年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即一億桶/日消費量。”
供應與需求此消彼漲,原油價格邁入新一輪上行區間,並順勢傳導至C端。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汽、柴油漲價。3月4日,發改委再次上調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60元和255元,部分地區油價重回“8元時代”。
如今,國際原油價格已經站在國內成品油“天花板”的臨界線之上。依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2016版第六條規定,若國際油價繼續上行超過130美元/桶,將觸發“天花板”機制,即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或許仍有上行空間。歷史上,每當美國汽油均價達到每加侖5美元時,國際油價將響應漲至150美元/桶。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的全國平均汽油價格監測報告,美國普通汽油的平均價格目前為每加侖4.009美元,其中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伊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夏威夷州等地的油價最高,在4.18美元至5.29美元之間,資料創下了2008年6月以來的最高汽油均價紀錄。
實際上,原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於成品油價格上行。國際油價上漲,往往還伴隨著全球市場的相應變化,比如“通脹”。根據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資料顯示,1970年至2017年間,油價與PPI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71,同期石油和CPI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27。
同時,因油價上漲,全球產業鏈中的各個生產環節都將面臨利潤收縮。
全球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在原油價格重新整理近13年紀錄的另一面,全球市場遭遇重挫。3月7日,亞太市場全線下挫,多地區市場跌幅逼近3%,A股跌破3400點;歐股期貨普跌,德國DAX30股指期貨跌超4%,法國CAC40、義大利40跌超3%,英國富時100跌超2%。
有分析指出,利空因素或因市場對“惡性通脹”的擔憂同時疊加戰爭避險情緒。
油價與通脹
作為能源之母,原油是現代社會絕大多數經濟活動的前提,是經濟中的主要投入。因此,原油價格上漲和“通脹”往往相伴而來。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在研報中指出,實證資料顯示,過去7年,油價與CPI同比變化相關性高達80%。“油價持續走高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全球通脹水平。而且,這種由於供求關係形成的價格上漲無法直接透過貨幣政策來解決。”
此輪通脹預期早有端倪。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去年,受全球新冠疫情、流動性氾濫、供給瓶頸等因素影響,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推高了全球通脹水平,不少國家物價創多年新高,如美國去年12月份CPI漲幅達到7%,創近40年新高。
隨著疫情影響權重佔比逐漸降低,去年至今,市場關注的重點也從疫情逐步轉移至通脹。
中航信託吳照銀表示,對於市場突然如此重視美國的通脹,吳照銀分析稱,首先是美國通脹水平已經很高,創下40年來新高;其次美國通脹水平可能還會進一步升高,並且延續較長一段時間;再次,通脹帶來的利率上升、貨幣收縮更會對全球資本市場帶來強烈衝擊。
隨著地緣政治危機激化油價狂漲,有市場人士認為,全球通脹風險將再升溫,或將加大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但預計國內物價水平抬升幅度仍將溫和可控。
國泰君安證券宏觀團隊亦指出,油價高企將推升國內的通脹水平,預計二、三季度物價水平或有一定抬升,效果最明顯在二季度。基準情形下,二、三季度的PPI將較此前上升0.2個百分點左右。
原油在全球經濟系統中的地位特殊,因其變動而引發的影響也極為深遠。回顧過去5次國際油價上漲,以油價的漲跌為訊號,各大類資產的表現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油價的六次上漲
回顧過去5次國際油價上漲,以油價的漲跌為訊號,各大類資產的表現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興證策略研究發現,當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時,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和貴金屬表現較好。
一般而言,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時期往往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和各主要經濟體貨幣和財政政策寬鬆,從而帶動股市表現。不過,覆盤2007年以來的三輪油價大漲可以發現,股價往往先於油價“見頂”。
所謂先於油價見頂是指,2007年以來,油價上漲往往呈現出三階段特徵:“第一次大幅上漲(第一階段)—中期震盪 (第二階段)—第二次大幅上漲(第三階段)”的三段式特點。在第二次大幅上漲階段,即第三階段時,股市往往開始收斂。
再看大宗商品,一般而言,全球經濟復甦時期產能擴張推升各類大宗商品的需求上升,疊加流動性寬鬆下市場,大宗商品往往整體表現較好。
以工業金屬為例,原油和主要工業金屬呈現出相同的特點,即經濟增長時需求量都增加、主要以美元計價、受利率影響較大和受益於通貨膨脹。因此在原油價格大漲期間,以工業金屬為首的大宗商品整體表現較好。
貴金屬方面,原油大漲伴隨而來的通脹升溫也使得黃金同步走高,因此黃金與原油表現出較強的正相關性。
不過,與前幾次原油前幾輪大漲時的情況不同,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以及地緣衝突加劇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形勢更加嚴峻複雜和不確定。
反映在全球商品價格上,過去一週內,標準普爾商品指數年內漲幅達到37%,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接近1960年以來的最大周漲幅。
除了上述直接因素,全球供應鏈危機也在間接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地緣衝突影響下,原本就略顯緊張的全球供應鏈壓力倍增,各種方式的貨物運輸速度均有所減緩。再看被稱為“全球經濟晴雨表”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自2022年1月以來,BDI緩慢回升,從1200餘點回升至2100餘點。
過往經驗顯示,油價上漲往往利好上游能源行業,比如上游原油勘探、開採、油服和石化等行業。此外,光大銀行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採訪時還指出,油價上漲還將利好新能源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