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即將到期。根據監管要求,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後一年。在資產管理行業,從資管新規出臺之際的頗多“驚訝”,到整改過渡階段的逐步適應,以及過渡期延長一年為行業提供足夠迴旋餘地,資管新規已經不是資產管理行業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是引導行業規範健康發展、引導行業機構深耕資產管理的“燈塔”。
在資管新規過渡期,行業見證了各家機構、各種業務的突圍路徑,多是“壯士斷腕”的果決“斷舍離”。在這期間,自然有機構和投資者之間、機構和機構之間以及機構內部之間的博弈,但整體而言,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在平穩地走向收尾。
“衝刺”轉型
國盛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資管新規主要原則為破剛兌、去通道、去非標。證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的資管產品曾經作為通道業務的主要載體,在通道和非標業務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0月,券商私募資管業務8.8萬億元,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2.6萬億元。與2016年峰值相比,二者分別減少50%和76%,降幅超過銀行理財和信託。
國盛證券指出,券商定向資管計劃和基金子專戶均在加速壓降,預計年底定向資管計劃佔比降至五成以內。定向資管計劃和基金子專戶在2013-2016年快速增加,並達到峰值,隨著監管加強約束,通道優勢喪失,部分業務迴流至信託,2017年以來規模不斷下降。今年規模降幅加速,截至6月定向資管計劃降至5.2萬億元,較峰值減少10.4萬億元,降幅為56%,佔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的比重由2014年的91%下降至62%,預計今年年底降至47%。10月基金子專戶規模同比減少29%,佔全行業比重15%。
公開資料顯示,券商和基金子公司正是資管新規下,轉型壓力較大,同樣轉型速度也較快的資管機構。Wind資料顯示,以基金轉型生效日為統計口徑,截至12月3日,今年基金轉型數量(合併份額,下同)達到172只,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基金轉型數量連續4年保持在150只以上。觀察發現,今年以來基金轉型類別中的資管大集合基金、分級基金轉型成為重點,其中資管大集合基金轉型數量73只,分級基金轉型數量為66只,兩項合計達到139只。
其中,資管大集合產品的轉型,就是資管新規帶來的直接結果之一。一些頭部券商的資管大集合產品轉型,更是極具代表性意義。例如,日前國泰君安資管官網披露了中國證監會《關於准予國泰君安君得盛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變更註冊的批覆》和《關於准予國泰君安君得惠中債1-3年政策性金融債指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變更註冊的批覆》。檔案內容顯示,國泰君安君得盛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國泰君安君得惠中債1-3年政策性金融債指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於2021年12月7日起變更為國泰君安君得盛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和國泰君安中債1-3年政策性金融債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業內認為,此次國泰君安資管旗下兩隻大集合產品率先成功獲批變更註冊為公募基金,為行業提供了公募化改造的樣本。
“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後一年,意味著資產管理行業淨值化轉型進入最後階段。2019年券商資管開啟公募化改造,在今年年底前要加速推進。目前行業內已經有多家券商機構,大刀闊斧進行了資管大集合產品的轉型。我們公司的一些產品,也已經上報轉型申請,等待最後的敲定。”有券商機構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此外在銀行理財方面,資料顯示,11月以來,多家銀行釋出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同時,淨值型產品的比例在不斷攀升。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日前釋出的2021年三季度理財市場資料顯示,淨值型產品規模穩步上升,佔比達86.56%,較去年同期提高了26.08個百分點。
在信託一側,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最新披露資料,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為20.44萬億元,較二季度末環比下降0.94%,較2017年四季度峰值下降22.11%。業內人士表示,信託大規模的整改基本完成,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信託資產規模變化近期漸趨平穩。
多方“調適”
不僅僅是在產品轉型上,在資管機構一側,也在為符合資管新規做著各式各樣的“調適”,其中,基金子公司的變化,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可謂“天翻地覆”。
觀察發現,基金子公司近年來頻繁陷於困境,兌付危機、產品終止等訊息不絕於耳。“基金子公司長期以來就是單一依靠通道業務,並沒有能生長出相匹配的資產管理能力。在行業景氣的時候,通道業務讓基金子公司賺得盆滿缽滿。加之子公司一般機制靈活,高管多數有相應股權,更是在經營上顯得較激進,難有長久之心。”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這位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認為,即便不是資管新規的到來,行業原有的模式即將進入風險高發期,資管新規的落地,對於基金子公司業務來講,屬於及時“拆彈”。國盛證券統計資料顯示,基金子專戶業務在2016年達到7.5萬億元規模。2016年監管方面對基金子公司淨資本加強約束,基金子公司通道優勢喪失,通道業務迴流信託,專戶業務規模不斷下降。截至2021年10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產品規模為16.7萬億元,基金子公司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規模為2.6萬億元,佔整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產品比例為15.3%。從增速來看,基金子公司專戶規模環比在2016年四季度轉負,同比增速在2017年二季度轉負,今年二三季度降幅擴大,10月同比減少29.1%。
作為資產管理機構,這樣的規模斷崖式下跌,帶來了全面“收縮”的結果。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基金經理處瞭解到,今年以來,公司已經全面縮減編制,降低成本。“之前主要是針對銷售、市場、行政等中後臺部門,現在開始進行投研團隊的精簡和升級,提出的原因是聚焦優勢領域,主要還是因為管理規模無法支撐這樣大體量支出。”這位基金經理表示,收縮與精簡之路,並沒有那麼平坦。有不少基金子公司出現人事上的糾紛,甚至有訴諸法律的情況出現。
在券商、銀行和信託等相對大型的機構,在“調適”上的壓力則相對較小。以國泰君安資管為例,資料顯示,準備拓展公募業務以來,國泰君安資管接連從投研體系建設、人才引進、產品革新等層面進行體系升級。同時,公司也對公募業務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規劃,一方面透過深入研究硬科技、新能源、新消費等新興賽道的發展邏輯,投資助力高成長性的優秀企業發展,透過參與中國經濟未來最核心的新興產業賽道,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為投資者帶來更持續、更多元的投資回報。另一方面,發揮自身的傳統優勢,在量化、FOF、REITs等領域打出品牌,共同打造洞察中國創新未來的公募產品系列,幫助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紅利,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整裝再出發
資管新規指明的規範化發展之路,雖然讓部分機構轉型甚至是生存壓力顯現,但面對旺盛的居民理財需求,資管新規規範下的資產管理行業,已經秣馬厲兵,整裝出發。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張銳撰文指出,“資管新規”將對未來資管市場釋放更大的重塑與再造能量。第一,表外業務外延擴張將被精細化運作所替代,資管機構以錢炒錢的操作難以施展,決定勝出的關鍵除了產品收益外,更有與之緊密關聯的優質資產發現與甄別能力、企業與品牌知名度、團隊研發創新能力等。第二,資管機構迴歸主業,聚焦“專而特”,既要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優勢進行深耕,也要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加強產品精準定製與個性化設計,開展差異化競爭。第三,以市值法取代攤餘成本法將是接下來資管行業資產估值的一大變化。未來資管產品的淨值波動將成常態,只賺不虧的資管產品不會再有。
而在資產管理行業中,旺盛的居民理財需求正在尋找多種多樣的滿足方式,規範化發展的資管機構和資管產品更是當仁不讓。以今年以來火爆的“固收+”產品為例,成為公募基金行業承接投資者需求的一大動作。
資料顯示,作為固收升級版的“固收+”產品,以中長期穩健收益為目標,以債券等相對穩健的資產為底倉,以少量倉位配置股票或可轉債來增強收益。從投資範圍來看,“固收+”產品可以投資債券和股票等多類資產,相比於純債券或者貨幣基金,具備收益和靈活性較高的優勢。
“今年,‘固收+’產品的火爆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得益於今年的市場波動,大家對於‘固收+’產品給予了更多關注;更深層的則是市場對於‘固收+’這類收益穩定、低風險、波動小、給予客戶良好感受的產品的根本需求。機構端,保險、養老金、年金等對這類產品有著巨大需求;零售端,隨著銀行理財、信託產品轉型,這類客戶的需求也需要‘固收+’產品進行對接。”招商基金常務副總經理鍾文嶽日前表示。
“在資產管理行業規範化發展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機構沿著規範化道路繼續前進。我們看到在規範化發展的道路上,監管部門的政策導向更加堅決、資管機構踐行規範發展也更加自覺,投資者對於規範的資管機構和資產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行業的良性生態正在形成。”前述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