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貨幣大寬鬆令全球更憂慮通脹

美貨幣大寬鬆令全球更憂慮通脹

圖蟲創意 圖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為應對疫情衝擊而採取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刺激政策,是通脹的重要驅動力。而由此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將給新興經濟體帶來輸入性通脹,從而加大後者金融市場的調整壓力,可能迫使部分新興經濟體提高基準利率,以應對資本外流壓力。

近日,備受關注的美國4月物價指數又給全球通脹壓力添了一把火。

北京時間5月12日,美國勞工部公佈的資料顯示,美國4月整體消費品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8%,同比大增4.2%,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此前市場預期3.6%。另外,剔除波動性較大的食品和能源,美國4月核心CPI同比大增3%,創1996年1月以來最大增長,此前市場預期為2.3%。

遠超預期的資料加重投資者擔憂,美股市場大幅波動。5月12日,道瓊斯指數下跌681點,跌幅達1.99%,創下今年1月以來的最差單日表現。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2.1%,創下今年2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6%。

新華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指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為應對疫情衝擊而採取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刺激政策,是通脹的重要驅動力。自去年3月疫情在美暴發以來,美國國會已累計出臺總額逾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舉措,加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推動以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水漲船高”。

通脹席捲全球?

FXTM富拓市場分析師陳忠漢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市場越來越擔心美國通脹加速的風險,這從近日美國10年期通脹保值債券的盈虧平衡率一度達到8年新高可以看出。

“儘管此前公佈的美國4月份非農就業資料表現疲軟,但一些投資者仍堅信,政府和央行實施的數萬億美元刺激計劃一定會在通脹資料中體現出來。通脹上升可能迫使美聯儲儘早收回對金融市場的支援。美國通脹前景及其對美聯儲退出刺激措施時間表的影響目前尚不可知。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引發股市進一步波動。”

5月11日,美國勞工部公佈的職位空缺和勞工流動率調查(JOLTS)顯示,3月職位空缺數增至812萬,2月上修為753萬,達到紀錄最高水平。

路透社表示,這是暗示勞動力短缺的進一步證據。隨著僱主爭先恐後地尋找合格工人,勞動力供應跟不上激增的需求。

LPLFinancial高階市場策略師RyanDetrick表示,供應鏈問題,再加上創紀錄的刺激措施以及勞動力市場明顯趨緊,都加劇了人們對通脹可能在夏季幾個月走高的擔憂。

除了美國,歐洲主要國家通脹資料也於5月12日早些時候釋出。德國4月通脹率為2.0%,前值為1.7%,連續第四個月正增長,達到2019年4月以來的最高值,與市場預期相吻合。德國聯邦統計局指出,能源價格漲幅超過平均水平是當月德國通脹率升至兩年來最高位的主要原因。這與2021年年初開始徵收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稅以及去年能源價格的下跌不無關係。法國4月通脹率升至14個月新高,達到1.2%,前值為1.1%。

中國此前公佈的4月CPI與PPI同比漲幅雙雙走高,其中PPI同比上漲6.8%,飆升至3年半高位。雖然CPI略遜於預期,但若剔除豬價,從非食品價格漲幅來看,漲價在明顯傳導。

美聯儲:強化寬鬆立場

美國CPI資料公佈後,美國貨幣市場認為美聯儲到2022年12月加息25個基點的機率為100%,而此前一直為88%。

雖然市場傾向於美聯儲會提前加息,但5月12日,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裡達稱,由於暫時性因素,通脹率將升至2%以上,並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回落之前進一步走高,但預計通脹將在2022或2023年回到2%或略高一些,這樣的結果符合政策預期。宏觀經濟形勢距離目標仍然存在距離,需要花一些時間來取得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至於利率和資產購買政策的指引,與聯邦基金利率、就業、通脹目標密切聯絡。克拉裡達還表示,觀察此前公佈的令人失望的就業資料,近期勞動力市場表現比經濟活動前景更具不確定性。

5月11日,多位美聯儲官員也繼續釋放近期加息和縮減QE可能性低的訊號。

美聯儲理事佈雷納德表示,決策者必須表現出持續的耐心,疫情過後,復甦過程中的混亂現象正在逐步消除,但距離達到美聯儲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

雷納德表示,“通貨膨脹率持續大增的條件不僅是經濟重啟後薪資或物價一段時間的走高,還需要通脹預期的持續上升。在有限時間內與疫情相關的漲價不可能長久改變通脹的動態。”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表示,美聯儲維持寬鬆政策狀態是適宜的。美國仍然處於復甦路徑上,但完成復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勞動力市場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存在800萬就業缺口。

費城聯儲主席哈克稱,讓通脹運行於略高於聯儲目標2%是合理的。在討論減碼QE之前,應當先觀察就業市場的恢復情況。現在就討論減碼QE顯得言之過早。

4月的美聯儲會議宣告承認新冠疫苗接種推動經濟走強,但認為通脹上升是源於暫時的因素,並且指出最受疫情打擊的行業仍舊疲軟。宣告重申了去年9月以來的利率前瞻指引,容許“在一段時間內實現通脹適度高於2%,以便讓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通脹達到2%”。

中國: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空間

分析認為,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將給新興經濟體帶來輸入性通脹,如糧價上漲會增加家庭食品開支壓力等。同時,通脹上行加大金融市場調整壓力,可能迫使部分新興經濟體提高基準利率,以應對資本外流壓力。

今年第一季度,烏克蘭、巴西、土耳其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接連加息。三井住友銀行日興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師丸山義正認為,這些經濟體加息的考量並非經濟好轉,而是應對通脹加劇。

5月11日,中國央行釋出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稱,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並強調“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

報告提出,下一階段,央行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對於通脹走高的原因,報告認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脹走高的主要推動因素有三點:一是主要經濟體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方案,市場普遍預期總需求將趨於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顯反彈,供給端仍存在制約因素,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復甦進度階段性快於供給恢復;三是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環境持續處於極度寬鬆狀態。

“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全球通脹中樞可能在一段時間裡延續溫和抬升走勢。對我國而言,國外通脹走高的輸入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品價格,疊加去年低基數的影響,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階段性推高我國PPI漲幅。”報告稱。

中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影響最大。

“具體到對我國消費者物價的影響上,近年來,我國PPI向CPI的傳導關係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加之國內生豬供給已基本恢復,豬肉價格總體趨於下降,糧食連續多年豐收、農產品自給率總體較高,初步預計今年CPI漲幅較為溫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執行。”報告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00 字。

轉載請註明: 美貨幣大寬鬆令全球更憂慮通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