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是如何把市值“做”上2萬億美元的?

蘋果園區

蘋果再創里程碑!

2020年8月19日晚,蘋果公司股價盤中超過467.65美元/股。按蘋果最新股本數42.76億計算,蘋果公司市值一度突破2萬億大關,正式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同時也是美股歷史上第一家總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次日,蘋果公司股價再創紀錄新高,至473.1美元,日內漲幅2.22%,總市值維持2萬億美元上方。

蘋果是如何把市值“做”上2萬億美元的?

美東時間週四,蘋果公司股價再創紀錄新高,至473.1美元,日內漲幅2.22%,總市值維持2萬億美元上方。

資料顯示,自年初至今,蘋果公司股價上漲了59.24%,在過去的一年中,該股最高達到468.65美元/股,最低為201.00美元/股,累漲122.3%。

“2萬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大數字——大概相當於中國上交所17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三分之一,或者半個德國的GDP。

在全世界範圍內,第一家市值達到2萬億美元的企業是沙特阿美,這家石油巨頭去年上市之初就創造了這一記錄。但受油價影響,沙特阿美市值在2020年稍有跌落,目前約為1.8萬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則表示,兩萬億美元大約等於美國行業六大巨頭——Visa、強生、沃爾瑪、寶潔、PayPal和Netflix的市值總和。

翻看目前全球主要科技公司的市值排行,除Facebook外,亞馬遜、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市值均超過萬億美元。

相比其他四家科技巨頭,蘋果一騎絕塵,掛牌上市僅40年,公司市值就從22億美元漲到如今的2萬億美元。

蘋果是怎麼做到的?“2萬億市值”又意味著什麼?

鈦媒體App就上述問題與美國經濟學家、馬薩諸塞州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威廉·拉佐尼克進行了交流,從業務和資本操作兩方面拆分蘋果兩萬億市值之路。

蘋果兩萬億市值之路

1976年4月1日,21歲的史蒂夫·喬布斯和26歲的史蒂夫·沃茲尼克共同創立了蘋果公司。當時,蘋果公司是一家個人計算機制造商。

蘋果是如何把市值“做”上2萬億美元的?

成立之後,蘋果公司相繼釋出了Apple I和Apple II兩款電腦裝置,售出數百萬部,銷量極佳,因此該公司決定在1980年12月12日公開招股上市,這是當時最快掛牌的新公司。

此時,蘋果市值約為22億美元,剛過“獨角獸”的及格線。喬布斯希望透過上市募投方式,讓資本市場關注到蘋果公司的發展。

上市第五年,蘋果公司就進入到了《財富》雜誌的世界五百強。

但在1980年代,喬布斯與蘋果投資管理層發生了分歧。隨著喬布斯對蘋果公司的擴張計劃,他將百事可樂公司的約翰·斯卡利任命為執行長。但這一舉動引發了投資管理層的爭執,導致蘋果董事會解僱了喬布斯和沃茲。

到1990年代中期,蘋果公司陷入困境,在四年內更換了三位CEO,也無濟於果。

最終,喬布斯迴歸。他相繼釋出了iPod,iPhone和iPad,開啟了蘋果最為鼎盛的時期。iPod,iPhone和iPad這三款暢銷產品幫助蘋果在2011年超越石油天然氣生產商埃克森美孚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

蘋果市值增長曆程

喬布斯去世後,蒂姆·庫克接棒,成為蘋果的新“掌舵人”,公司再度迎來新時期。

在庫克時代,蘋果主要對過去產品進行細分、調整,接連發布Apple Watch智慧手錶,AirPods Pro和iPhone 11 Pro Max等產品,並且推動了Apple Music、Apple TV+等付費訂閱服務,押注下一個利潤點。

2014年6月,蘋果市值增長到6000億美元,同年11月突破到歷史性的7000億美元。2018年8月2日,蘋果公司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又過了兩年多,市值再翻一番。

如今,蘋果公司的市值大約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1倍。

時代的幸運兒or股價“操縱大師”?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拉佐尼克教授認為,在庫克時代,蘋果公司能夠迅速達到2萬億美元市值的原因有三:

一、市場被不斷注資,以支援美國企業價值,讓美股大盤得到蓬勃發展;

二、

蘋果產品毛利率高,盈利豐厚;

三、蘋果利用創紀錄的回購、拆股等方式“操縱”股市,支援其股價,並給股東帶來股息收益率,從而讓利潤增值,提升公司市值。

一、美國股市蓬勃發展

回顧過去兩百年內的美國股市,自經歷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後,資本市場表現持續向好。即便是200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政府接管了導致銀行倒閉並壓低股價的不良貸款,美股迅速回溫。當年9月,標普500指數整體下跌幅度僅次於約旦和摩洛哥,跌超5%,好於俄羅斯和印度等其他48個國家的股票市場表現。

到了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失業人數增多,美國二季度GDP萎縮10%,加上市場投資者持續處於悲觀情緒,2月和3月美股下跌超34%。

但威廉·拉佐尼克教授告訴鈦媒體App,疫情期間,美聯儲一直向美國金融市場注資數萬億美元,這一事件讓包括蘋果公司股票在內的企業金融資產價值提升,有助於吸引更多投資者去購買科技股,隨之而來的就是標普500指數回溫,蘋果公司市值迅速攀升。

此外他認為,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中,有1%的家庭擁有美國約50%的公司股票,而且隨著政府補助、人力成本降低,許多富人在疫情期間其實是變得更富有,他們不斷向股市投入資金,從而提振了企業股票的需求。

《紐約時報》近日做了一組統計,表明標普500指數四十年來一直處於上升狀態,目前指數已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克服了經濟災難

作為標普500指數中權重最高的成分股,蘋果當仁不讓成為暴漲“元兇”。

截至8月19日,過去12個月內蘋果股價累漲122.3%。自今年3月低點以來,蘋果股價上漲了72%,整個市場環境的轉危為安,成為該公司突破兩萬億市值的因素之一。

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阿斯瓦斯·達莫達蘭也曾公開表示:“這場危機加強了蘋果本已強大的力量,市值兩萬億成為通往安全的新飛躍。”

二、蘋果仍然盈利豐厚

究其市值增長的原因,除了整個美股市場大環境因素外,穩定的銷售增長是蘋果市值增長的動力之一。

據蘋果公司最新發布的2020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該季總營收達到59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1%。資金儲備從三年前的2160億美元增至2600億美元。業績超出了華爾街的預期,股價隨之大幅上漲。

其中,蘋果公司的賺錢機器——iPhone產品的利潤高,亦是蘋果市值增長的核心因素。

即便iPhone手機標價萬元,銷量也不見大幅下滑,iPhone的Bom物料成本和手機售價之間的硬體利潤率遠遠超過雷軍所說5%。一旦蘋果產品降價,銷量止跌回升,銷售額並沒有出現大幅下滑的現象。

根據Canalys釋出的2020年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資料顯示,在降價促銷,以及廉價版iPhone SE2市場反饋超預期的情況下,該季蘋果共出貨4510萬部iPhone。比上一年增長25%。

雖然近兩年大眾開始唱衰iPhone創新,庫克也開始轉變策略,從2019年開始押注軟體訂閱服務業務。但蘋果不得不承認的是,公司高度依賴於iPhone和相關服務的銷售。最終效果就是,蘋果一年600億美元左右的淨利潤中,大部分來自於iPhone銷售。

同時,手機是7*24小時的產物,它是一種“必需品”,加上蘋果本身“iOS 生態”的唯一性。人們往往不再更換另一個生態的手機。因此,在選擇手機裝置時,大眾仍會為iPhone這樣的高溢價產品付出更高的費用,節省反覆折騰的時間,提高使用效率,這讓iPhone反倒越賣越貴,賺的也越來越多。

有分析師認為,未來幾年,蘋果硬體產品、軟體生態依然會在全球流行下去。手機銷量一直上升,盈利豐厚,公司現金儲備額提升,市場也將愈加看好蘋果股票。

威廉·拉佐尼克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在iPhone推出13年後,蘋果仍在創新和相關商品與服務上創造了可觀的收入。由於最新的一份財報中,銷售額和利潤均高於2019年同期,使股票價格獲得上漲動力。

“從7月30日的384美元/股飆升至8月4日的442美元/股,並於8月14日達到460美元/股,這一系列現象說明,蘋果豐厚的盈利現象,讓市場投資者獲得買入想法,從而提升公司股價和市值。”

三、蘋果以多種方式“操縱”股市,從而推高市值

在庫克接棒的這十年裡,蘋果市值增長了近5倍,是名副其實的“科技龍頭股”。

相比喬布斯,庫克非常關注資本市場的變化,多次在財報會議中“提振士氣”,將部分資金投入到市場中,給予投資者以信心與回報,最終讓蘋果股價一漲再漲,這是蘋果股價飆升的最後一個重要原因。

綜合來看,庫克使用了三種方式“操縱”股市來推高市值:分紅、回購、拆股。

分紅是指把利潤按比例分給持有蘋果股票的投資人;回購是公司把股票市場買回股票,然後將其登出或者留作庫存股,市面流通股票少了,公司價值沒變,股價就自然上漲;拆股則是將股票拆分,股東權益不變,公司的總市值也不變,從而激勵每股股價急升,提升股票價格。

自2012開始實施資本回報計劃以來,蘋果每年的剩餘資金都投向了資本市場。資料顯示,截止今年4月,蘋果已經把超過3610億美元的現金送給了投資人,其中,蘋果共回購了25億股股票,價值為3270億美元,平均每股回購價格為131美元。在已累計向股東返還的現金當中,近78%以上都用於股票回購,剩下用於派息。

蘋果股票回購情況柱狀圖

2019年,蘋果宣佈斥資550億美元回購2.83億股股票。截至2019年12月底,蘋果仍有59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授權。從總體上看,這超過了標普500指數中85%的公司市值。

威廉·拉佐尼克教授認為,過去十年來,在市場上流通的公司股票數量急劇下降,蘋果流通股數量也大幅減少,標普500指數下的公司為了操縱性地提升自身股價,透過股票回購向股東分配了5.3萬億美元,即利潤的54%。隨著更多的散戶追逐更少的流通股,股票價格上漲的壓力越來越大。

他強調,這種方式和財務業績無關,更多的是資本市場上的回漲手段,以及與個股投資者的心理博弈。

由於蘋果大規模進行股票回購、分紅等操作,讓每股收益出現了大幅提升。自2012年至今,蘋果的每股收益增長了57%以上。

今年8月初,蘋果再宣佈將股票1股拆分為4股,這也是上市以來第四次拆股。該訊息釋出後,蘋果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大漲近6%,次日更是暴漲10.47%,市值一夜大增1720億美元,表明此舉頗受投資者歡迎。

實際上,這三種“操縱”股市的方法,都能給投資者獲得直接回報,也都是華爾街樂於看到的。在蘋果沒有推出令人驚豔的產品之前,庫克希望在財務和市場資料上得到增長“創新”。

如今的蘋果,對業務不冒險不創新、iPhone“護城河”難以被挑戰、透過分紅回購和拆股回報股東,成為了“股神”巴菲特最喜歡的那種公司。

雖然早年間巴菲特曾批評喬布斯不對外透露病情資訊,但他的“錢包”毅然決然入股蘋果。自2016年起至今,巴菲特已成為蘋果第三大股東,同時也是其持股市值最高的個股。

隨著蘋果公司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巴菲特從中受益頗豐。2019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利潤達到810億美元,其中370億美元是其所持蘋果股票的收益。

FactSet資料顯示,截止今年二季度末,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擁有超過2.45億股蘋果股票,價值約1150億美元。

庫克“操縱市場”是好還是壞?

“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賺取利潤,只要它符合遊戲規則。”

這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於1970年在《紐約時報》刊載文章中一句名言。

一種觀點認為,企業以各種方式回報股東,是正常的行為手段。

雪球平臺人氣使用者 Takun 認為,回購和拆股分別從中期和短期,對蘋果股價形成一定的利好作用,這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並不需要過分擔心。

PP Foresight的技術分析師Paolo Pescatore認為,蘋果市值迅速上漲到兩萬億,在短時間內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不過,蘋果公司突破兩萬億美元,對整個美股、A股市場帶來蝴蝶效應,和蘋果相關的供應鏈股票應聲上漲。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歐菲光、長電科技、歌爾股份等股票在20日上漲5%以上,創歷史新高。

但以威廉·拉佐尼克教授為例的另一方觀點認為,蘋果APPL一直都是標普500指數中的頭部成分股,若巨頭都持續回購下去,將帶動整個美國股市的不良發展。

威廉·拉佐尼克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股票回購等市場操縱方式,是美國公司本身表現不佳的一個訊號。因為它們非常關心回購以支撐其股價,以至於他們沒有對未來的技術發展進行投資。

“作為一個重要示例,美國在5G方面的表現嚴重落後。這就是面對技術困難下的思科,過去二十年裡沒有把資金放在技術等領域,最終無法取得像華為這樣成功的主要原因。”

他曾提出一套“沒有繁榮的利潤”的理論。稱企業把利潤花在回購而不是研發和員工薪酬,會減緩創新並削弱了經濟增長。且回購可能導致員工等中產人群出現收入不平等、工資增長停滯。這一觀點於2014年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上,並獲得了當年的HBR麥肯錫年度獎。

在全球科技與網際網路公司市值前五的股票中,與蘋果做法截然相反的只有亞馬遜,貝索斯一直在將公司利潤拿做投資和技術研發,而非分給投資者——亞馬遜已經連續8年沒有回購股票。因此,目前亞馬遜市值是它年利潤的143倍,蘋果則是22倍左右,谷歌母公司Alphabet是30倍。

威廉·拉佐尼克教授對蘋果的未來並不看好。他認為蘋果浪費了企業回購現金,並未將這筆現金投資於未來的新技術。在全球化“吃緊”的情況下,蘋果在大中華區的業務可能會大受影響,至於蘋果短期內達到三萬億和五萬億市值,他認為蘋果若不改變,這一市值幾乎是無稽之談。

“現在是時候讓像蘋果這樣的美國公司停止沉迷於操縱股市,並開始考慮投資下一代創新產品了。“威廉·拉佐尼克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

不過,有意思的是,華爾街向來對蘋果存在“雙重標準”——他們既相信蘋果應該把利潤拿出來回報股東,而不是投入新業務,但同時也相信,亞馬遜自己把錢花在新業務上比直接現金回報股東更好。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594 字。

轉載請註明: 蘋果是如何把市值“做”上2萬億美元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