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新浪等一眾網際網路企業拉開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序幕;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們正在“回家”的路上。
近期,百度、攜程、京東、網易等網際網路巨頭企業被傳將赴港二次上市,更有確切訊息稱,網易最快將在6月底在港股掛牌交易。目前看來,有條件的中概股回港上市已成趨勢。
表面上看,4月份曝出的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加速了中概股回國的節奏。但有業內人士分析,瑞幸事件只是一個“催化劑”,根本原因在於外部環境的愈發嚴峻,以及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
相比2015年的那一波中概股迴歸潮,這次中概股二次上市有何不同?會給市場激起怎樣的波瀾?
外部環境變化加速中概股回國
繼阿里、京東之後,證券時報記者獲悉,網易已於近期秘密提交赴港上市申請,回港程序至少提前半年,對此,網易表示現階段不予置評。而根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網易將在6月底回港掛牌上市,二次上市的預計募資規模為10億至20億美元。
在許多人看來,網際網路巨頭等一眾中概股對“回國”蠢蠢欲動,是緣於由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而引發的中概股信任危機。不可否認,瑞幸事件的確讓中概股承擔巨大的壓力,事件曝出後,30只股票近一個月跌幅超10%。甚至引發美國監管層喊話“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上”,在SEC官網釋出的宣告中,也指出,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在公司資訊披露上存在不充分、無法獲取審計底稿等問題,存在重大投資風險。
有分析指出,上述情況有可能進一步引發更多中概股成為做空機構眼中有利可圖的標的。畢竟,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次中概股做空潮。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有超過40家中資企業赴美IPO,隨即引發了做空機構的圍獵,導致一批中概股退市。
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瑞幸事件所引發的信任危機,只是一個“催化劑”。中概股回國二次上市,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報告《註冊制之下中概股企業迴歸系列觀察》顯示,“2019年下半年起至今,中概股(尤其是香港市場)私有化數量有上升的趨勢。2019年至今,香港市場宣佈的私有化交易約20單,其中絕大部分出現在2019年6月以後;2019年至今,美股市場宣佈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也有8家。”
而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根本原因在於自身融資需求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從融資的需求來看,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募資880億港元,儘管是當年港股市場中個股最大的募資額,但竟然也實現了超40倍的超額認購,其市場反應之熱烈不得不讓人驚歎。就目前阿里巴巴在港股的表現來看,交易額一直在數十億量級。這一表率作用,無疑讓更多同類型級別相當的中概股看到了國內資本市場融資的希望。
而從外部環境來看,中美兩國的博弈,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都加速中概股們做出更有利的決策。“中美兩國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的摩擦可能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夾在其中的企業很為難,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特別是行業巨頭,肯定會做多手準備。”國內某中型券商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師解楓對記者表示。此外,在解楓看來,從2017年開始全球經濟出現明顯的下行態勢,企業也需要儲備糧草過冬,趁著自己在市場仍然被不少投資者看好,以及目前抗擊疫情帶來的流動性寬鬆情況下,進行二次上市,還可以拿到比較好的估值。
此輪迴歸潮彰顯資本市場改革優勢
實際上,市場對中概股回國並不陌生,2015年左右就發生過一次浩浩蕩蕩的中概股回國潮。SEC公開資訊顯示,從2015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有36家中概股先後收到私有化要約。在這波浪潮中, 分眾傳媒、 三六零、如家、 藥明康德、 邁瑞醫療、噹噹、 完美世界等一批網際網路企業都先後從美股私有化迴歸A股。部分個股,如暴風影音在拆除了VIE架構回到創業板後,創造了連續27個漲停的造富神話;360回國上市首日,較私有化時的市值暴漲近700%。
雖然都是迴歸,但這一次的中概股迴歸卻跟2015年的迴歸卻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阿里,還是網易,抑或是京東,此次回國都屬於二次上市,即在一個新的市場再一次公開融資,而2015年的那一次中概股迴歸,多為在美股退市之後再回國上市。
此外,從迴歸企業的行業來看,雖然兩次迴歸的都是網際網路和科技行業,但企業的規模、體量、行業地位都不盡相同。解楓分析,前一波迴歸潮中,分眾傳媒、360等企業,雖然在細分行業來說是比較好的,但並不是網際網路領域的頭部公司。但這次打算迴歸的,卻是中國網際網路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網易、阿里、百度等。
再次,從迴歸方式來看,前一波迴歸的企業,如360、分眾傳媒、巨人網路等,大多透過借殼的方式迴歸A股,個別像藥明康德這種透過IPO方式在A股上市。而這一次回國的企業,則多數將A股或港股視為第二上市地,尋求二次上市融資。“這個好處是,擁有國內外兩個市場,避免因單一市場和資本帶來的風險。”解楓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最能吸引企業回國的是,國內資本市場這些年發生的積極性的變革。就A股來看,隨著科創板推出、創業板註冊制的落地,一方面企業上市稽核週期大大縮減,迴歸A股的時間大幅縮短;另一方面,4月30日,證監會修改了《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內容,進一步優化了紅籌架構尤其是已上市紅籌架構企業迴歸境內資本市場的條件。相比於前一波迴歸潮來看,這次中概股迴歸的優勢顯而易見。
而對於此次迴歸中,多個企業選擇的港股市場,則是近兩年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大亮點。港交所進行的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於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以及為尋求在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資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據港交所統計,上市新規實施兩年來,84家新經濟公司(包括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50.8%;在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市值目前已佔港股總市值的17%。另一方面,自上市新規推出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6家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共募集397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6.7%。
“香港是自由市場、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國內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更重要的是國際資本在這裡可以自由流通。”香港富昌金融集團副總裁王榮指出,隨著深港通和滬港通的不斷髮展,資本可以雙向流動,在內外在優勢的結合下,企業自然選擇了香港,而阿里巴巴此前在港的二次上市,也給企業起到很大的表率作用。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則認為,企業選擇香港上市,還有一個原因是,香港市場的制度跟美股制度比較接近,因此二次上市的法律障礙和制度性障礙比較少。
值得注意的是,5月18日,恆生指數公司正式宣佈同意恆生指數及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將同股不同權、第二上市公司納入選股範疇,這就意味著回港上市的中概股有望進入恆指以及恆指國企指數成分股,這對中概股來說誘惑力十足。
阿里在港上市或將領漲歸國中概股
對於像網易、京東這類市值高的大盤股,尋求在港二次上市之後,香港資本市場能否給到他們一個較好的估值?畢竟,港股上市的企業仍然以金融、地產等傳統領域為主,能說得上的新經濟企業,除了阿里和騰訊之外,為數不多。
對此,王榮表示一點都不擔心這些新經濟企業在港股會被低估。“有了阿里在前面打頭陣,作為一個比較典型的參照物,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在香港市場也會有一個合理的估值。”王榮認為,一方面,阿里的示範下,會使得更多中資企業前赴後繼地赴港上市,推動港股流動性進一步向好;另一方面,由於港股缺乏實體經濟、沒有沉澱資金,藍籌大型科技股的流動性還是不夠,但內地企業的加入,估值會提高,流動性會進一步改善。企業還能借助香港市場,進行海外市場的佈局。
在胡泊看來,以阿里巴巴為例,港股市場給的估值跟美股的估值相對來說是接近的,如果出現大的估值差異,可能會因此誘發套利行為。對於這些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對香港市場帶來的影響,胡泊認為,隨著這些巨頭在港股上市,編入恆生指數之後,整個恆生指數的成分股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差異,未來對港股指數的走勢,包括指數化的被動投資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恆指的表現較現在也會出現較大差異。
隨著港股持續改革,A股註冊制改革全面鋪開,可以預見的是,將有越來越多新經濟公司將在國內上市。而從市場成熟度來看,美股、港股、A股都各有特色,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二次上市浪潮的持續湧動,多地上市也極有可能成為未來中概股的標配,“A H”、“CDR 紅籌股”或成為未來風向。
但在解楓看來,未必所有企業都能在多地上市。“多地上市對企業的要求比較高,美股和港股喜歡巨頭企業、大盤股,一般的中小企業不具備這樣的體量,在海外市場融資交易很難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流動性也不會很好的。”解楓認為,對於還沒有上市的巨頭企業來說,比如像今日頭條、滴滴這類,不排除多地上市會成為他們的選擇,“他們可以現在海外上市,然後再回香港或者分拆一部分回香港或者國內A股。”此外,具備條件選擇多地上市的,還有一些境外上市的中資國企,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國家電網和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等,將來大機率是會回A股的。另外,銀行、保險、證券這類企業,可能會採取A H股的方式。而科技公司、醫藥公司,則需要具備一定的體量,才能實現多地上市,不然兩頭的表現都只能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