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機構搶抓金融開放新機遇

  2020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繼續向縱深推進,金融對內對外自主開放措施進展良好,絕大多數措施已在法律層面和實踐層面落地,多家金融機構亦積極搶抓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的視窗期,擁抱業務新機遇。

  “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是金融開放一大看點。2020年1月1日起,中國取消對期貨公司和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4月1日起,取消對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意味著證券、基金、期貨、壽險行業均能出現外資獨資公司的身影。

  政策一錘定音,外資金融機構接連進入。截至目前,金融對外開放“碩果”累累:摩根大通期貨成為中國境內首家外資獨資期貨公司,友邦人壽成為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摩根大通還在謀求全資控股其在華的合資基金公司,還有多家國際資管機構也已準備設立外商獨資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亦動作頻頻。6月17日,中國太保GDR在倫交所掛牌上市,成為首家實現上海、香港、倫敦上市的保險公司。

  此前,交銀理財董事長塗宏還向記者透露,交銀理財已選了幾家外資機構擬共同打造合資理財公司,目前正在確定最終合作機構,希望在年底之前獲批。

  中外資金融機構同臺競技

  金融對外開放無疑是大趨勢,中外資金融機構同臺競技已成為現實。在中國金融市場擴大開放的當下,國內金融機構又該如何前進?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認為,要主動搶抓新一輪金融改革開放機遇。一方面,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另一方面,全面擴大金融開放,建設銀行願同國內外同行一道,以開放包容的積極心態抓住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機遇,共同做大做優做強中國資產管理市場。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總裁傅帆表示,中國太保要把握新一輪的金融對外開放和上海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的戰略機遇,用好國家層面和上海層面的政策紅利,希望與外資機構形成良性的競合關係,優勢互補,以價值投資為導向,共同培育大資管生態圈。

  金融賦能自貿港建設

  在抓住金融開放機遇的同時,國內金融機構亦積極開拓業務,為自貿區、自貿港的建設注入金融智慧。

  近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釋出,其中多項制度設計涉及金融業開放創新。記者瞭解到,多家銀行釋出了支援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相關措施。

  交通銀行已出臺支援海南自由貿易港業務發展意見,將深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大主導產業”,支援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口綜合保稅區等11個島內重點園區建設,加快培育具有自貿港特色的金融服務體系。

  交行表示,將著力提升自貿港跨境金融服務,包括在自貿港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進出口管理制度基礎上,深入推進自貿港建設高標準的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構建適配自貿港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政策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為跨境資金在自貿港與境外之間的進一步自由便利流動做好基礎準備。

  中國工商銀行海南省分行稱,將圍繞“打通境內外兩個市場通道,促進跨境投融資及貿易便利化”的思路,採取“四擴大兩可控”,即擴大跨境融資規模、擴大跨境金融業務總量、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擴大跨境金融普惠性覆蓋面,以及跨境融資成本可控、跨境金融風險可控,以專項行動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48 字。

轉載請註明: 銀保機構搶抓金融開放新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