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進一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26條” 專家認為有助於加快金融開放步伐

  本報記者 劉 琪

  繼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近期釋出《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後,銀保監會日前表示,將進一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26條”。

  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5月23日表示,銀保監會已制定2020年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計劃,下一步將繼續認真落實相關工作。工作計劃包括支援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跨境醫療保險產品,支援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大灣區設立經營機構,支援粵港澳發展特色金融業,研究在大灣區設立保險服務中心,加強三地金融監管合作等15項工作。

  銀保監會還將研究探索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業銀行、保險服務中心。銀保監會與廣東省政府就設立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進行溝通,目前廣東省正就擬設立銀行的可行性、業務定位、股東資質進行研究論證;積極研究在CEPA協議框架下設立保險售後服務機構。目前,廣東、深圳銀保監局已擬定了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工作方案。

  對於推進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跨境醫療保險產品,支援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大灣區設立經營機構,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計劃在落實過程中存在一些難點,主要在於如何打通粵港澳之間的制度阻礙,由於粵港澳在社會保障制度、交易貨幣、資本賬戶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跨境保險業務在產品設計、價格統籌、承保理賠方面會涉及較多複雜情形,例如在款項支付、外匯管制方面可能會面臨一些不便,同時港澳銀行在大灣區內經營也面臨著跨境資金流動的問題。

  因此,在李奇霖看來,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配合,將政策逐步放開,允許資源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更自由的流動;另一方面需要銀行保險機構對相關產品、業務進行改良,例如將傳統的線下環節如承保、理賠等轉移至線上,使得業務開展便利化。

  在支援港澳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方面,《意見》也有具體表述,包括髮揮中國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投融資和諮詢等服務。支援中國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支援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推動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支援中國澳門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援絲路基金及相關金融機構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設立分支機構。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粵港澳地區囊括中國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眾多金融發達地區。其中中國香港便是國際金融樞紐,應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而深圳擁有內地活躍的資本市場,依託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兩種制度、三種貨幣、四個核心城市的灣區城市群,涉及港澳與內地城市之間的跨境合作,傳統金融安排無法解決跨境資源的融合利用問題,因此透過政策支援開發創新型跨境金融產品、設立跨境銀行保險經營機構等,都能夠更好地實現粵港澳間資源整合,進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李奇霖表示,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業對外開放而言,實際上在粵港澳大灣區所做的這些嘗試,可以視為一種小範圍的改革試驗,為未來更深層次推動金融對外開放提供經驗借鑑。

  在李湛看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有助於有序推進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推進金融市場的互惠互通。同時也有助於內地加快金融開放的步伐。港資證券、基金、保險機構將逐漸在珠三角開業,粵資金融機構也開始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設點佈局。這有助於促使三地金融機構構建緊密的協作關係,刺激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並推動政策、監管和制度創新,不斷開闢新的合作領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5 字。

轉載請註明: 銀保監會進一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26條” 專家認為有助於加快金融開放步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