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教授:海外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一廂情願 | 海外頭條

編者按:

《海外頭條》是創業邦推出的海外欄目,服務於廣大創業人群,為他們提供專業、有啟發性和實用性的海外訊息。 欄目透過分享優秀的行業熱點文章,幫助創業者開啟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場動向,掌握大企業背後的秘密。創業不應盲目,張開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風景。

很多人都在談論中國製造業“失寵”。

比如,CNBC的評論說,大量公司正在或考慮將業務遷出中國。

一位評論員聲稱,玩具和相機的生產將轉移到墨西哥,汽車製造將轉移到泰國、越南和印度。

這種情緒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新冠疫情。

《福布斯》的一位評論員認為,在疫情後的世界,中國的吸引力將會降低。“最新資料顯示,美國公司肯定會離開中國。”

這些斷言是真的嗎?通常情況下,現實情況更加複雜而微妙。

本期推介文章作者Yossi Sheffi博士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透過研究認為,現在看來這些論斷並不靠譜,撤離中國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而其中許多企業離開中國是在疫情爆發之前,出於其他考量。

文章來自作者領英部落格《“撤離”中國?並不是真的》。

麻省理工教授:海外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一廂情願 | 海外頭條

作者表示,企業是否選擇在中國做生意有多重因素,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相關。

雖然確實有一些企業出於害怕國際關係變化,將業務遷至中國以外,以規避貿易風險,但這並不代表全部。

例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起從前有所增加。

2011年至2016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增長了64%。從2016年到2020年,房價又上漲了30%。所以在此之前,許多依賴廉價勞動力的公司已經離開了中國。

特別是服裝製造商正大量遷往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等國家,那裡的勞動力成本只有中國的七分之一。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服裝製造業所需要的技能和工人培訓都是相對基礎的。而且與其他行業相比,服裝業的資本密集度較低。

因此,對服裝企業來說,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開店既不復雜,也不昂貴。

事實上,許多中國服裝公司也把業務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這一趨勢至少從2010年開始就很明顯。這些搬遷工廠生產的服裝大多出口到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

然而,作者提到,即使面臨破壞性的貿易風險,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選擇留在中國,再在其他地方建立相對小規模的業務,以對沖對中國製造業的完全依賴。這被稱為“中國+1”戰略。

此外,多數企業——尤其是高科技、汽車及相關等較為成熟行業的企業——短期內不太可能離開中國,或停止從中國企業採購零部件。

中國美國商會在2020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的公司表示,由於疫情,它們沒有將生產、供應鏈或採購外包出去的計劃。

作者總結了這些企業不離開中國、不走“中國+1”戰略的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消費潛力大。

2020年中國將佔全球GDP的20%,預計未來這一比例還會上升。

如果一個企業在中國有業務,那麼在中國製造和提供服務就比較容易。

其次,中國製造能力強。

中國製造業能夠從應對新冠疫情而被迫關閉的局面中迅速復甦,證明了許多中國企業的靈活和快速。

由於中國製造業的高質量以及當地充足的熟練勞動力,高階製造業的西方跨國公司都在中國生產裝置。

這種能力和成本的結合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難以匹敵的。

第三,許多西方企業已經花了幾十年時間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供應鏈。

它們不僅在中國生產,而是在中國形成了環環相扣的供應鏈。

一旦離開中國,意味著將整個製造業和服務生態系統遷出中國,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和難以計數的成本。

即使是將生產基地設在中國以外的公司,也仍然依賴於中國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依賴於中國的中間產品,比如為歐洲製造的汽車提供電線和為巴西製造的手機提供電子元件。

上面提到的服裝製造業雖然已經離開中國一段時間了,越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服裝製造商還主要從中國進口面料。

因此,中國服裝出口份額從2010年的37%下降到2018年的31%,但在同一時期,中國在全球紡織品出口的份額從30%上升到38%。

除此之外,作者稱中國更多是在自主轉型,其一是專注於透過技術投資和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保持其在全球消費者支出中所佔的份額,開發和製造更多的高價值產品。

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在電信網路裝置、起重機、建築裝置和可再生能源產品等複雜產品市場上逐漸贏得市場份額。

總的來說,中國出口製造產品的機器比出口單純的產品增速快得多。

這種製造和出口更復雜產品的趨勢,是由對本地技術的大規模投資推動的。

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機器人在中國安裝,政府為實現機器人自動化提供補貼,重點關注汽車、電子、電器和物流等關鍵行業的機器人技術,以及人工智慧和感測器技術的發展。

中國的另外一個轉型是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到2019年,服務業佔中國GDP的比重超過一半,低於65%的世界平均水平和70%的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

然而,隨著自動化和中國在價值鏈上地位的提高,製造業的就業份額有所下降,服務業將成為未來增長和就業的引擎之一。

最後作者表示,雖然他不認為製造業會大量遷出中國,但有一個行業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

受到疫情打擊的西方國家發現,它們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醫療保健產品供應商的依賴程度令人震驚,包括個人防護裝置、藥品等等。

因此,醫療保健供應鏈將發生變化,涉及到當地製造業。

例如,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宣佈將在法國建立一家獨立的公司,自己生產活性藥物成分。

其他國家也會發展關鍵醫療裝置和藥品儲備,以便在不依賴中國或印度的情況下抵禦流行病。

不過,這些變化並不能稱之為大規模逃離中國。

除了醫療行業供應鏈的一些重組和低價值製造業的持續外流,新冠病毒不會把中國從製造業的巔峰位置上拉下來。

有關隨著外企放棄中國、中國製造業實力正在減弱的預測是錯誤的,或許根本是一廂情願。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61 字。

轉載請註明: 麻省理工教授:海外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一廂情願 | 海外頭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