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富途證券/從石油工人到金融大佬:沒有李小加,就沒有今天的港交所,更沒有…
上市公司的CEO任期內的成績能否得到肯定,可以用一個略顯無厘頭但有效的方法來驗證:他宣佈離任日期後,公司股價會否應聲下跌。
2020年5月7日,香港交易所公告稱,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到2021年10月底任期屆滿時將不再續約,港交所當日股價跳跌近3%,5月8日繼續下跌1.46%。
股價的反應,是市場對李小加過去十年表現的一種肯定。他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讓香港在競爭激烈的國際金融中心競爭中,得以繼續保持優勢。
從石油工人到金融圈大佬的三次蛻變
現在大家眼前的金融大佬李小加其實並非科班出身,他第一份工作與金融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甚至他早年的日子還有些艱苦。
1961年出生的李小加,16歲技校畢業,隨後做了4年海上石油工人,每天鑽井開採石油,工作並不輕鬆。雖然職業起點並不高,但在做工人期間,他抓住一切時間和機會,捧著收音機來學英語。
當時,年輕的李小加有一個大學夢。平時有空,他會到大學門口站著,看那些年輕的大學生們進出校門。
他的心裡,早就埋下了一顆不甘平庸的種子。
做工人時期的自學和積累,讓李小加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蛻變。
70年代末恢復高考後,機會垂青了這位有準備的年輕人,他順利考入廈門大學英文系,並於1984年畢業後擔任《中國日報》記者兩年。
做記者時的李小加
1986年,李小加隨著那波出國潮赴美留學,在阿拉巴馬大學獲得新聞系碩士學位。然而臨近畢業,他發現在美國做記者僅能實現基本溫飽,並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中產生活。
李小加的第二次人生蛻變隨之而來。
不甘平庸的他,換了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科——法律,選擇繼續深造。刻苦好學的他成功獲得頂級名校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學位,並先後任職於兩家華爾街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從事證券與兼併收購相關工作。
做了幾年律師後,李小加的人生再度開掛,開啟了自己的第三次蛻變。
1994年,他離開律所,加入美林證券,成為投資銀行家。1999年起,李小加擔任美林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兼總裁,期間牽頭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一系列國企赴港上市的重大專案。
2003年,他又加入摩根大通,任中國區主席。他在任期間,摩根大通在華業務迅猛發展,完成了包括中海油、中國鋁業、招商銀行等股票的發行上市工作。
“石油鑽井工人”李小加當年可能怎麼都想不到,20多年後他再次踏上石油鑽井平臺時,竟是以投資銀行家的身份來運作價值超百億美元的併購專案。
二十年時間,從石油工人到記者,再到律師和投資銀行家,李小加一直被命運眷顧。
當然,他的三次人生蛻變與早年的不懈奮鬥關係密切。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也鑄就了李小加變革者的性格特質。
港交所史上的“第一變革者”
在投行界達到頂峰後,李小加再度變換賽道,於2010年起擔任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集團之一的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
擁有內地、香港和美國等多重背景的李小加,成為港交所史上第一位“北方人”掌舵者。或許得益於多元文化背景、職業經歷和求變的性格,使他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大放異彩,成為港交所史上推出最多項重要改革的行政總裁。
上任不久,李小加便推動港交所的交易時間與內地接軌,並於2012年收購全球最大的金屬定價中心倫敦金屬交易所。隨後幾年,李小加的港交所與內地相關機構共同推進了“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落地。
“在亞洲時段裡連線世界和中國”,是李小加為港交所樹立的長期願景。搭建起內地與香港證券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是李小加港交所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由於香港金融市場一直被外界冠以“科技含量低”的標籤,李小加任內也在大力推動港交所的科技改革。2019年年報顯示,港交所將“擁抱科技”定為戰略核心之一。過去數年中,港交所善用科技革新其核心業務,拓展了金融科技領域的新機遇。
伴隨著香港金融市場擁抱科技的大趨勢,許多券商也積極參與了這次金融科技化的程序。2018年7月12日,香港證監會推出券商開戶新規後,包括富途證券在內的一些新銳券商積極響應,快速推出全線上開戶服務,讓香港投資者也能像內地投資者那樣享受全線上投資體驗,也讓香港沒有被金融科技的大潮拋下。
除了“互聯互通機制”和“擁抱科技”,李小加任內,港交所最重大的改革舉措要屬2018年的那次上市制度改革。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重大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機板上市規則》中新增三個章節:對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新經濟公司開放“同股不同權”、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上市、支援大中華地區和國際公司來港尋求二次上市。
這一改革舉措被各界視為港交所成立25年來,力度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沒有李小加,可能就沒有港股打新的火熱
此次空前的改革,直接助力港交所取得2018年IPO募資額全球第一的佳績。2019年也香港成為184家企業IPO首選地,以募集總額3155億港元的成績再度蟬聯全球第一IPO市場。
過去11年中,港交所7次成為全球第一IPO市場,越來越多內地新經濟企業選擇赴港上市,香港也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
這一系列變化也直接帶動了香港新股市場和港股打新熱潮。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美國上市的京東將於5月底招股,最早6月回港二次上市;農夫山泉也將於近日登陸港股。早在今年1月就有訊息稱,百度對赴港二次上市進行了內部評估。此外,網易、百勝中國、攜程、58同城等多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傳出有意回港二次上市。
另一波港股打新熱潮將從5月底開始點燃。
飲水思源,可以說沒有李小加,就不會有如此火熱的香港新股市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極大地吸引了內地和國際新經濟企業赴港IPO,改變了港交所上市公司的質地,增加了新經濟和生物科技公司的比重,也直接促成了港股打新概念的火熱。
尾聲:雖“敗”猶榮
一切順風順水之際,銳意進取的李小加2019年想更進一步,斥資700億港元收購倫交所。
略有遺憾的是,收購以失敗告終,但改革派李小加依然表示,港交所國際拓展的步伐不會因為放棄收購倫敦證交所而放緩,“我們連線中國與世界的決心不會變,我們立志成為國際領先亞洲市區交易所的願景也不會變”。
之後,港交所的變革者李小加選擇急流勇退,不再與港交所續約。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在一季度業績會上指出,李小加離任與收購倫交所失敗完全無關。
雖然收購失利對2021年即將屆滿離任的李小加留下一絲遺憾,但瑕不掩瑜,他給港交所和香港金融市場帶來的變革,勢必讓香港在中長期受益。
從外部環境看,隨著中概股回港的大趨勢日漸顯現,香港資本市場依然會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最佳化升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也與李小加過去十一年的改革息息相關。
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大時代造就了李小加。四十年後,李小加也打造了一個開放包容的港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