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安加盟的李源祥,能帶領友邦坐穩“外資獨資壽險第一”嗎?

“百年老店”友邦保險多年來深耕亞太地區,業績一直扶搖直上,估值一直享受亞太區最高保險估值。然而自2019年其支柱香港新單業務出現雙位數下滑之後,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香港新單業務繼續下滑;與之相對的是內地業務強勢崛起,大有取而代之成為其新支柱。友邦方面似乎也有“押注”之意,天價轉會費“挖角”李源祥,“分改子”等大動作足以可見其對內地市場的重視。不過,內地市場擁有強如平安、國壽、太保等本土龍頭;外有合資壽險蠢蠢欲動紛紛有意取得控股權,其中作為友邦香港第二大競爭對手匯豐人壽也於5月成為匯豐控股全資控股子公司。在外有合資壽險,內有本土龍頭的情形下,友邦內地的業務將存在諸多變數。

6月1日,友邦保險釋出公告稱,李源祥接任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集團執行長兼總裁一職併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李源祥為黃經輝先生的繼任人,而黃經輝已退任公司的行政職務。這也意味著百年友邦,正式進入李源祥時代。

2019年11月22日,中國平安釋出公告稱,李源祥因為個人工作安排原因將辭去公司執行董事、聯席執行長、常務副總經理及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職務。同日,友邦保險董事會宣佈,委任李源祥為候任集團執行長兼總裁,並於2020年3月1日起生效。將於2020年6月1日起接任黃經輝為集團執行長兼總裁。

友邦保險作為亞洲最強的外商獨資險企,曾經一度作為國內險資的學習標杆,尤其是其賴以為傲的代理人模式引得國內同行紛紛效仿,而如今這家百年險企也面臨困境,最依賴的香港地區新單保費增速在2019年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

與此同時,天價挖角李源祥、“分改子”推進、代理人優勢不在等縈繞在友邦頭上,友邦似乎有意“押注”正在崛起的內地保險市場。

香港業務“低迷”,內地已成友邦“新戰場”?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香港壽險總新單業務保費收入同比下跌27.5%至351億港元,友邦新單保費收入同比下滑39.76%至50億港元,市場份額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至14.2%。

其實自2019年以來,作為友邦曾經的支柱,香港業務便出現了“疲軟”,新單在2019年出現了雙位數下滑。

2017-2019年友邦年化新保費分別為56.24億美元、65.10億美元、65.85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78%、15.75%、1.15%。其中中國香港地區年化新保費分別為24.93億美元、26.97億美元、23.93億美元;2018-2019年同比增速分別為8.18%、-11.27%。中國內地分別為8.73億美元、10.67億美元、12.48億美元;2018-2019年同比增速分別為22.22%、17%。

值得注意的是,新單保費香港地區在2019年出現雙位數負增長,內地卻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而這一增速是在國內龍頭險企新單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取得的。

圖片來源:友邦年報

2019年,友邦總保費收入340億美元,其中中國地區佔比14%;內地稅後營運利潤增加28%,首次超過10億美元,香港稅後營運利潤增加6%至19.31億美元。雖然營運利潤方面與香港地區還有近一倍的差距,但是從增速遠超香港地區。

其實不只是營運利潤的增速高於香港,在新單保費增速、新業務價值率等多個方面均實現“碾壓”。

關於中國市場的發展,友邦前執行長黃經輝在2019年年報中表述:中國內地的業務再次錄得非常強勁的表現,新業務價值增長27%至11.67億美元;新業務價值率維持強勁達93.5%;稅後營運利潤首次超越10億美元。並於2019年7月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莊市開設營銷服務部,這是我們17年來首次在中國內地擴張業務地域。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國GDP99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站上1萬美元新臺階;加上14億人口的消費升級紅利,中國壽險市場的未來是值得可期的。這也就不難看出為何友邦重視內地市場,甚至不惜2億“轉會費”高價“挖角”李源祥了,因為對於中國的壽險市場,李源祥無疑是最合適的。

無論是擴張動作還是從集團的人事變動來看,對於內地市場,友邦的重視已躍然紙上。

“分改子”,友邦欲拿下首家外資獨資壽險?

2019年12月26日晚,國家相關部門宣佈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外資壽險公司持股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這意味著,外資壽險公司將圓“獨資夢”。

當日晚間友邦便釋出公告,計劃將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友邦全資持股的人壽保險子公司(下稱壽險子公司),以期最佳化架構、便利客戶服務及業務拓展,新壽險子公司的名稱擬定為“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作為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見證者,友邦保險自1992年便以獨資經營方式進駐上海,成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外資獨資壽險公司。正是這樣的股權架構,讓友邦避免了“合資病”,快速在國內市場異軍突起。

有利也有弊,由於友邦是獨資分公司,在內地每開一家分公司必須向監管部門申請。以至於18年來友邦只有上海、廣東、深圳、北京、江蘇5家分公司,以及東莞、江門2家支公司。2019年7月,友邦保險在天津、石家莊的營銷服務部相繼開業。

所以,多年來,“分改子”成為友邦最為迫切的一個願望。“分改子”申請一旦獲批,即意味著友邦在華有了獨立法人資格,困擾其多年的分支機構擴張難題將迎刃而解。

不僅僅是友邦,各大外資機構都對這個極富增長潛力的市場虎視眈眈。目前已有多家合資壽險公司表示希望取得子公司控股權甚至實現百分百獨資,有利於公司的經營效率。

友邦的“對手們”

友邦的一舉一動,總是能引起同業的高度關注。這主要源於它身上的諸多標籤: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第一家把個人營銷員體制引入中國的壽險公司。

1992年,友邦進駐上海,一同帶來的還有其引以為傲的代理人制度。友邦引進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方式開啟了中國保險營銷的新時代。依靠代理人優勢,上海友邦僅用了三年就實現了盈利,突破了保險行業5-7年的盈利週期。

由於彼時的保險業還處於萌芽狀態,群眾的保險意識薄弱,而代理人制度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這也使得國內險企對代理人制度趨之若鶩,紛紛組建自己的代理人,由此迎來代理人的爆發期。

2015年6月,有關部門取消保險從業資格證,這也意味著無證便可上崗。在此後短短三年內,國內保險代理人群體從300多萬猛增到2018年超過800萬,其中2018年平安代理人142萬,中國人壽177萬。

盛極必衰,由於此前粗獷式的增員,整個市場代理人已經出現飽和,2019-2020年平安、國壽的代理人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與此同時,作為代理人“黃埔軍校”的友邦,在2017年宣稱,解散臺灣個人代理渠道,專心經營直銷渠道,包含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渠道以及電話營銷。同樣,國內險企也開始了代理人渠道改革,平安壽險便是其中之一。

友邦的代理人制度國內險企早已學以致用,龍頭險企開始在原有的基礎上精細化。這也意味著,友邦如今面對的是一群跟自己擁有同等“戰力”的對手,甚至比它更瞭解中國居民需要什麼樣的保險型別。

從資料也可以看出,2019年平安新單保費1605億,國壽新單保費1813億,而2019年友邦內地新單保費12.51億美元(約合89億元),在數量上並不是一個等級,與這樣的競爭對手競爭,友邦並不能佔多大便宜。

除了友邦“分改子”之外,其它外資壽險早已開始行動。2019年3月,銀保監會批准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恆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籌建。此外,2019年銀保監會批准以德國安聯為代表的多家外資保險機構的開業申請。

而此前5月4日,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宣佈,已與其在華壽險合作伙伴——國民信託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將收購國民信託所持有的匯豐人壽保險有限公司50%股權。交易完成後,匯豐人壽將成為匯豐控股在內地的全資控股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一季度資料顯示,匯豐人壽香港業務排名第二,市場份額僅少於友邦1個點。

此外,近些年崛起的網際網路保險也是潛在的競爭對手,2019年網際網路人身保險規模保費同比增長55.7%,規模保費創歷史新高,達1858億元。其中壽險規模1212億元,佔比65%;年金規模353億元,佔比19%。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逐漸成為線下險企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如此看來,代理人不再是友邦唯一的優勢;而金融的開放讓原本擁有外商獨資的股權結構優勢不復存在,因為其他外資壽險也能擁有;再加之國內險企以成為本土巨頭,內地能否成為其繼香港之後的新支柱變得充滿不確定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0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平安加盟的李源祥,能帶領友邦坐穩“外資獨資壽險第一”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