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啟用要素”成為未來關鍵

(經濟觀察)如何以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啟用要素”成為未來關鍵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 魏晞)面對疫情衝擊和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多方面挑戰,如何以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如何推進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的突破?

17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舉行線上改革形勢分析會。“啟用要素”,成為不少與會專家關注的重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建議,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這是市場化改革再出發的重要任務。他指出,目前中國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序相對緩慢,高度集中、統一垂直的土地配置方式和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此外,由於城鄉土地要素流通不暢,土地要素配置與工業化市場化和人口流動的趨勢也不相適應。彭森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應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重點是全面深化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實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此外,還應進一步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的配置改革,推進國企存量用地的盤活利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指出,勞動力市場是要素市場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市場。無論土地還是資金,沒有勞動力的運作和聯絡就運作不起來。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配置,當前重點是兩個暢通,即:暢通落戶渠道和暢通職稱評定渠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無論從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和外部環境變化看,還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因素的多重製約看,深化市場化配置改革都十分緊迫。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很大程度上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帶來的。“十四五”時期,在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領域,改革的目標是消除要素配置扭曲,把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領域,使經濟達到潛在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在技術、資料等新生產要素領域,改革的目標是加快培育發展技術和資料要素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提升鄉村的經濟活動機會,將鄉村經濟活動從單一化、窄化走向多樣化,提高鄉村經濟活動的回報率,打通城鄉要素市場的對流,由此釋放中國鄉村的巨大發展空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就深化要素市場配置改革提出建議。一是“要從人的解放發展和社會治理改革的新視角謀劃要素改革”。二是對於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不要“完全”看成割裂的“兩個板塊”,而看成“形神兼備”的有機整體。三是建議在實踐中可把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配置結合起來。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現代市場體系中,對於要素市場必然客觀要求融為一體化平臺,要基於此探尋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長遠出路。他建議,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在所有制方面,要使之和現代市場體系對接相容,長遠出路可以考慮土地最終產權實行一個平臺上的國有制。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提出,要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的關重點,也是釋放服務貿易優勢以贏得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推進高水平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大任務;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應對變局的主動之舉,也是開拓新局的主動之舉。”

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要抓緊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一是要緊盯國內迴圈發展的重點;二是要提升國際迴圈的控制力和穩定性,爭取區域迴圈的新突破;三是要統籌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注重兩個迴圈的內在關聯和協調。“要推動關鍵領域的進口替代,打通國內國外迴圈的痛點和堵點。”(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67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以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啟用要素”成為未來關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