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壟斷下破局,合成生物第一股憑何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外商壟斷下破局,合成生物第一股憑何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想象一下,家裡的地毯是以玉米或澱粉為初始原料織造而成,是一種什麼體驗?

當然,不是簡單把玉米進行紡織,而是一種生物合成法,透過培養微生物來生產目標產品。

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不僅做到了合成生物產業化,還生物合成技術為槓桿,撼動了以英威達為代表的化學合成巨頭的壟斷地位,逐步主導長鏈二元酸市場,年入十幾億。

8月12日,兩個月前已過會的凱賽生物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報收157元/股,市值達654.2億元,躋身科創板前十大市值之列。

未來的故事或許更吸引人,對比聚醯胺(俗稱尼龍)的千億市場,年入17億的長鏈二元酸僅僅是零頭,而凱賽生物早在2012便開始嘗試生物制聚醯胺的產業化,投產了系列生物基聚醯胺產品,是繼傳統化學法生產的尼龍66發明多年後,世界範圍內首次出現的新型“生物製造”新材料,再次國外技術打破壟斷僵局。

蟄伏九年後“登科”,市值躋身前十

資料顯示,凱賽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生物製造技術,從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已在行業深耕20年。

生物製造,即以生物質為原材料或運用生物方法大規模加工與轉化物質,相比化學合成法,生物合成法工藝簡單,過程綠色、條件溫和且具備經濟性,可以解決人類對傳統石油化工產品的過度依賴,並且改善環境汙染問題、降低安全風險。

目前凱賽生物產品主要有三類:長鏈二元酸、戊二胺,以及生物基聚醯胺材料。長鏈二元酸應用十分廣闊,可以生產高檔聚醯胺、尼龍粉末塗料、高階麝香、高檔熱熔膠和高階潤滑油等產品,並被廣泛應用於化工、醫藥、液晶材料、軍工等數十個高新科技材料行業。

外商壟斷下破局,合成生物第一股憑何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此前化學法生產長鏈二元酸的核心技術一直被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企業手中。在近幾年的市場競爭中,以英威達為代表的傳統化學法長鏈二元酸逐步退出市場,此後凱賽生物以生物法生產長鏈二元酸逐步主導市場。

資料顯示,生物法長鏈二元酸是公司目前主要收入來源,2019年銷售額達17.71億元。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90%,國際市場佔有率接近50%。此外,且在市場上暫無公開資訊顯示存在其他可實現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產業化的企業,這使得凱賽生物在行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較為突出。

科創板不是這家前沿科技公司最初的資本市場目的地。

早在9年前,凱賽生物就試圖上市納斯達克,但基於專利糾紛、宏觀環境等因素,2011年8月,凱賽生物表示鑑於市況轉差決定暫緩其納斯達克上市發行。蟄伏九年之後,凱賽生物憑藉細分龍頭地位成功登科,募集資金總額達55.61億,將用於擴張產能——金鄉凱賽年產4萬噸生物法癸二酸專案、烏蘇技術年產3萬噸長鏈二元酸和2萬噸長鏈聚醯胺專案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133.45元/股的發行價格計算,公司市值達556.06億元。從已上市科創板新股來看,截至目前,143已上市的科創板個股中,共計12只個股超過500億元。上市首日,凱賽生物總市值達654.2億,成功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百項專利加持,業績穩步增長

盈利能力是投資價值最為直接的體現。隨著公司產品市場地位和議價能力的不斷鞏固和提高,業績穩步增長。

早在2005年,公司創始人劉修才提到生物法大概有40%的成本優勢。當年凱賽長鏈二元酸產品收入大約為1000萬美元,靠著以生物法替代化工法,2019年,公司該產品收入約17億人民幣。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凱賽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實現13.63億元、17.57億元和19.16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到18.58%;實現歸母淨利潤3.33億元、4.66億元和4.79億元,,複合增速達到19.97%。

此外,凱賽生物的產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使得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2017年至2019年,其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4.88%、46.95%和47.78%,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平均淨利率達24%,不管是營收、還是淨利潤均能排到科創板前三。

凱賽生物主要為直銷,與小型客戶的結算方式主要為“款到發貨”,但對於少數合作時間長、自身信譽好、銷售規模大且具有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的大客戶一般會給予30-90天的賬期。2017年-2019年,公司的應收賬款佔比為11.93%、10.58%、8.02%,且2018年與2019年不存在1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公司現金流充沛,報告期內共計12.2億元的現金與現金等價物。

亮眼的業績背後是其技術優勢。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已取得120項境內授權專利、19項境外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有73項,均為原始取得。

外商壟斷下破局,合成生物第一股憑何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此外,凱賽生物稱擁有四大核心技術,主要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開發微生物代謝途徑和構建高效工程菌、微生物代謝調控和微生物高效轉化技術、生物轉化/發酵體系的分離純化技術、聚合工藝及其下游應用開發技術,這四項核心技術在產業化中對於提高其產品整體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實際競爭情況來看,合成生物新材料技術壁壘非常高。長鏈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質早在20餘年前已在實驗室中實現了生物轉化,但在規模化生產過程中由於技術瓶頸的存在,導致產出率低、成本高、產品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從而無法實現產業化。

這意味著,對於潛在進入者來說,如何突破生物製造的技術瓶頸,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是實現產業化最大的壁壘。

從客戶來看,凱賽生物獲得全球著名化工、醫藥企業包括杜邦、艾曼斯、贏創、諾和諾德等客戶大單,近四年前五大客戶都相對穩定,為公司貢獻著近一半的收入,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其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壟斷下突圍,進軍千億市場

除了占主導地位的長鏈二元酸產品之外,凱賽生物的未來或許更值得期待,而其未來或許由兩個“儲備產品”書寫,即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醯胺。

值得注意的是,二元酸和二元胺聚合可得到聚醯胺,聚醯胺(pa)俗稱尼龍,主要用於纖維,也多作為工程塑膠,用於紡織品、汽車零件、地毯、包裝等領域。

2018年,我國聚醯胺產能達到514.1萬噸/年,其中國產量僅為376.6萬噸,其原因在於聚醯胺所需的原材料己二胺,己二胺的原材料己二腈長期被歐美廠商壟斷,且僅有英威達一家大規模對外銷售。己二腈進口嚴重製約我國聚醯胺行業的發展,同時上游原材料的壟斷也造成了下游聚醯胺行業的壟斷。

凱賽生物在此情況下依靠自身技術撕開了聚醯胺市場一道口子。

據悉,凱賽生物能自產長鏈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結合自有的二元酸、二元胺單體,透過有機組合可以合成一系列生物基聚醯胺5x產品並具有與傳統產品接近的效能,例如聚醯胺56產品效能接近通用型聚醯胺66(聚醯胺最大的品種),戊二胺與長鏈二元酸(十六碳以上)聚合得到的長鏈聚醯胺產品具有接近聚醯胺11/12的低溫柔韌效能。

外商壟斷下破局,合成生物第一股憑何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作為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聚醯胺在全球的生產規模近千萬噸,市場空間數千億水平。據預測聚醯胺2020年全球規模達437.7億美元,目前國內需求遠大於現有產能,進口量在80-100萬噸,國產替代空間大。

資料顯示,近三年凱賽生物產品外銷收入佔當期總營收比重均超過50%,但國內銷售佔比不斷增加,國內收入從2017年的5.2億元增至8.1元。可見隨著生物合成市場替代效果進一步加深,凱賽生物受益可期。

早在2012年,凱賽機已經嘗試做生物制聚醯胺產業化,目前還未看到產業規模上的突破,但已開始試生產以及對外銷售。2017-2019年度,凱賽人生物基聚醯胺及其單體銷售金額分別為509萬元、3019萬元以及5806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戊二胺可以自產,凱賽生物的聚醯胺產品成本也會比別人低,這意味著其生物基聚醯胺產品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如果產業化成功,再現長鏈二元酸的輝煌,凱賽生物或將穩坐國內生物基新材料行業龍頭寶座。你看好這樣的凱賽生物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58 字。

轉載請註明: 外商壟斷下破局,合成生物第一股憑何躋身科創板市值前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