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全球化趨勢不會根本逆轉中歐關係面臨新的使命

由 終廷花 釋出於 財經

中國網6月4日訊(記者楊玲玲)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及各國未來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疫情過後的全球化將何去何從?近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化歷史趨勢不會根本逆轉。

張明指出,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程序,早在16世紀就已開始。一方面,隨著全球化近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各方廣泛參與分工合作,70%的國際貿易都是半成品貿易,各國利益因此深度交融,單個國家已無法獨善其身,誰也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另一方面,破解全球化難題要靠協調合作。疫情暴露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一定的缺陷和脆弱性,各國對自身產業佈局干預可能增加,但目前的全球價值鏈是根據市場規律自發形成的,已穩定安全運轉了幾十年,試圖人為將其切斷,甚至鼓譟“脫鉤”“轉移”“重建”,既不科學,也不現實。

中歐是全球化的天然守護者

中歐都是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的受益者,都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因此成為全球化的天然守護者。張明介紹說:“近期,我同中歐企業界人士就供應鏈和復工復產等問題進行了多次交流。我瞭解到,約九成歐洲企業認為,疫情影響是暫時的,他們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大眾汽車等多家企業還計劃今年增加對華投資。根據歐盟中國商會的調查,儘管疫情給在歐中國企業經營帶來了一定困難,但是近六成中資企業仍表示將繼續加大在歐投資。”他認為,中歐投資者們的相似選擇給當前遭遇逆風的全球化帶來了希望。

此外,據張明介紹,中國與多個歐洲國家正以建立必要人員往來“快捷通道”為契機,為復工復產和恢復經貿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進一步提振應對疫情衝擊的信心。

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抱有強大信心

目前歐盟在華投資企業超過1.6萬家,設立專案超過4.7萬個,累計投資超過1100億美元。張明告訴記者:“中國的廣闊市場和迅速增長的消費規模給歐洲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巨大的增長空間。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先生不久前表示,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有世界上最好的產業結構,歐洲企業未來不會選擇離開中國市場。相信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環境日臻完善,廣大在華歐洲企業一定能覓得更多更好的商機。”

面對疫情,歐洲企業仍對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據張明介紹,截至目前,歐洲地區已有27國逾400家企業報名參加第三屆進博會,已簽約面積達10.2萬平方米,許多企業還一次簽署了未來幾屆的參展合同。他說:“這反映出進博會的巨大吸引力以及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強大信心”。

中歐關係面臨新的使命

今年是中歐建交45週年。張明表示,45年來,雙方都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覆蓋14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即將全面建成。歐洲政治、經濟、社會一體化不斷推進,歐盟成員國已達27個。中國與歐盟各自發展壯大的路徑不斷交匯交織,中歐作為全面戰略伙伴,積極推動構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中歐關係越走越近、越走越深。

目前,中歐貿易額已達建交時的300倍,雙向人員往來每年接近800萬人次。張明說:“中歐合作已擴充套件至和平與安全、環境、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諸多領域,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為維護多邊主義、應對全球性挑戰而努力,相互合作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意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歐各自提出了宏偉的發展目標。強勁增長、持久和平、持續創新、清潔環境和多元文明成為雙方的共同選擇,必將激發出更蓬勃的合作動力。”

在展望未來中歐關係時,張明指出,走過45年曆程的中歐關係正面臨新的使命,雙方需要更高質量的發展、更加緊密的合作和更高水平的開放。他認為,技術創新、數字互聯、綠色環保等將在中國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歐盟也在積極推進綠色新政和數字戰略,中歐應積極培育這些新合作增長點。

張明表示,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歇,也希望歐盟等國際夥伴與中方共同努力,維護全球開放合作環境、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我們期待著達成一份高水平、平衡的中歐投資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