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汙染防治資金安排523億 為啥比去年少了?
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釋出會已經好久沒有談過環保產業了。7月28日,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釋出會,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表示,近年來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的營收已經達到了1.6萬億元左右,遠高於同期的國民經濟增速。
上一次,環境部新聞釋出會談到環保產業還是在2018年8月,當時科技與財務司還叫規劃財務司,時任副司長汪鍵表示,2017年環保產業的銷售收入是1.35萬億元,成為我國又一個“萬億級”產業。從1.35萬億到1.6萬億,一年之間,環保產業增長了18%。總的來說,環保產業呈現出3個特點,就是發展迅速、技術進步快、模式創新多。以技術進步為例,典型案例是火電超低排放,以及鋼鐵超低排放,據說都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了。
當然,環保產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大致有4個方面:
1、市場空間和市場需求不足;
2、過渡依賴於資金的投入;
3、惡性競爭突出;
4、融資難、融資貴。
為了支援環保產業的發展,環境部採取了很多措施,首當其中的就是加大資金投入。
鄒首民說:2020年,我部配合財政部,安排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523億元。
523億,到底是什麼概念?結合前幾年的環保投入就能看得出來。
2019年3月7日,全國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劉昆舉行記者會。他表示,2019年,財政部準備安排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等方面的資金共計600億元,用於聚焦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誌性戰役。
這一數字,相比上一年增長了35.9%。
值得注意的是,600億的數字也比2020年多。2020年,環境部公佈的汙染防治資金是523億元。
從600億,到523億,2020年的汙染防治資金比2019年減少了77億,降幅12.83%。
汙染防治資金為啥減少?可能與財政投入的總盤子下降有關。因為疫情,今年財政收入的總規模有所下降,而基層用於“六保”的支出則明顯上升。5月舉行的兩會上,財政部部長劉昆也喊出了政府要過“緊日子”的口號。
在“部長通道”上,劉昆說,財政要“既做加法、也做減法”,調整結構、有保有壓。
加法,主要是聚焦民生以及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具體包括交通、市政建設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5G、大資料等新基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
減法,主要則是指“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要嚴控會議、諮詢培訓、論壇展會支出,嚴禁新建、擴建政府性樓堂館所。
這樣看來,汙染防治似乎不屬於“加法”的範疇,當然應該也不算“減法”的領域。
除了相比2019年有所減少,2020年的汙染防治資金相比2018年之前應該都是增加的。
2018年,按照生態環境部2018年8月新聞釋出會上的說法,中央財政環保專項資金是405億,比去年增加19%。
而按照財政部下屬的《中國財經報》的報道,2018年,直接用於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相關專項資金合計應該是456億元。
總之,2018年應該都是400多個億,都比2020年少。
2017年,按照環保部2017年11月新聞釋出會上的說法,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規模達到了497億元,也比2020年少。
從2017年的497億,到2018年的456億,再到2019年的600億,以及2020年523億,可以看出,歷年的汙染防治資金並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有升有降。
當然,這可能也與統計口徑有關,財政部和環境部的統計口徑可能有所區別,財政預算和實際支出可能也略有差別。
不過,總體來看,中國的汙染防治資金還是呈逐年遞增之勢。以大氣為例,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的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資金是200億元,已經是2013年時的4倍。
這些汙染防治資金裡面,大氣、水、土等各個領域是如何分配的?
按照鄒首民的說法,生態環境資金總共有4項,分別是水汙染防治資金、大氣汙染防治資金、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
“十三五”期間,他們的分配比例是:
可以看出,大氣和水相對較多,土壤和農村相對較少。其中大氣最多,比水多了近1/4,是土的3倍還多。不過,這一趨勢也在發生變化,大氣的佔比正在逐漸減少,水的佔比則在上升。
2017年時,環保部公佈的比例還是:
可以看出,當時大氣的資金還是最多的,差不多是水的2倍。
而到了2019年,按照財政部的說法,就成了:
土壤的資金還是最少的,但水的資金則一舉超過大氣,變成了最多的。
從汙染防治攻堅戰7大戰役的安排也可以看出,7大戰役裡邊,關於氣的只有2個,分別是藍天保衛戰和柴油貨車汙染治理行動;而關於水的則有5個,分別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水源地環境保護、長江保護修復,以及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
未來,隨著藍天保衛戰結束,汙染防治資金的安排有望延續這一趨勢。大氣資金佔比逐漸降低,而水的資金佔比則逐漸升高,這對從事水汙染治理的企業來講將是一大利好。
原標題:2020年汙染防治資金安排523億,為啥比去年少了?
全國能源資訊平臺聯絡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