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試點設立券商,“狼來了”OR“錢來了”?

記者 | 張俊鳴

在端午小長假,一則有關“商業銀行試點設立券商”的訊息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儘管最終政策尚未落地,但在金融業加速開放和改革、增加直接融資比例的大背景下,這項五年前就被提出的政策研究方向,如果在近期出現實質性的進展,也不會讓市場感覺太意外。

相對銀行的龐大體量,券商在資產規模、淨利潤等多項指標上都矮了一大截,未來一旦大型銀行證券牌照獲批,對現有的證券公司無疑會形成一定的挑戰。不過,在做大直接融資的大背景下,證券行業將獲得“做大蛋糕”的歷史性機遇,未來的“中國高盛”“若隱若現”。

銀行拿券商牌照:“尚在討論中”

針對媒體的相關報道,證監會在昨日已經做出回應,寥寥數語,資訊量不小,要點主要如下:

1、“沒有更多的資訊需要向市場通報”:並未完全否認媒體的報道,但相關政策也並非馬上就要落地,或者有具體的時間表;

2、“多種路徑選擇,尚在討論中”:做大做強券商是關係到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但實施的方式有很多種且尚未定案,媒體的報道只是其中的一種;

3、“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明確改革是循序漸進,重在“做蛋糕”而非“分蛋糕”,意味著現有券商有轉型、提升等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從以上三大要點不難看出,雖然“尚在討論中”,但銀行、證券連手做大直接融資已經是中國資本市場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這一構想在五年前就已經被監管層提出過,如今隨著註冊制的擴大實施,已經到了“時不我待”的階段。不管是本身擁有巨量資金,還是龐大居民儲蓄存在重新配置的需求,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參與到證券行業中來,是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化中無法繞過的一環。特別是證券行業已經逐步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向銀行“對內開放”也是彰顯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的表現之一。

因此,這個目前還在討論中的政策,在不遠的將來必定會以一定的形式落地,實施的方案也未必限於媒體報道的“發放牌照”一種,或許會採取包括推動銀行收購券商、同一大股東的銀行和券商換股實現集團整體上市等多管齊下的“組合拳”。

“洗牌潮”山雨欲來,券商的機遇與挑戰

既然改革大方向已定,未來銀行參與到證券行業中來,勢必對現有券商形成一定的挑戰。從證券公司現有的三大主要業務來說,首先,自營業務主要考驗券商的自主投資能力,某種程度上也和市場整體環境有關,現有券商相對後進入的銀行來說整體優勢更大一些。其次,經紀業務雖然在網際網路渠道的衝擊下手續費率節節走低,已經成為競爭日益激烈的“紅海”,但其中的“兩融”業務,銀行具有後來居上的潛力。主要是因為參與“兩融”業務的客戶對手續費比較不敏感,更看重融資利率的高低,這點對資金雄厚的銀行來說,存在做大業務的可能。最後,投行業務銀行也有一定的發力空間,特別是債券承銷、科創板IPO跟投等。

對現有的券商來說,如果銀行取得證券牌照之後,藉助雄厚的資金實力、龐大的客戶資源打通各金融板塊的業務,發揮出協同效應,確實具有一定的威脅,用“狼來了”形容並非毫無道理。

當然,讓銀行參與證券行業的競爭,並不是為了“一統江湖”,將現有券商擠出市場,更深層次是為了做大直接融資的“蛋糕”,並推動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搬家”,這點從證監會週日表示“不會形成大的衝擊”可見一斑。對現有券商來說,雖然“洗牌潮”不可避免會到來,但在全社會直接融資做大的背景下,依然存在發展和提升的空間。對券商來說,和銀行拼資金的“硬實力”顯然是不現實的,開展特色業務如財富管理、投行保薦等發揮“軟實力”,才是在挑戰中收穫機遇的最佳方式。

三大潛在整合方向存投資機遇

在市場洗牌的過程中,證券行業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未來券商股齊漲共跌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出現兩極分化已經不可避免。一些缺乏特色、實力有限的中小型券商,被邊緣化的可能性很大。而如果能夠加入金融業協同發展整合的版圖中,則一些券商也存在投資機遇。筆者重點觀察以下三方面的券商機會:

一、股權分散,存在被收購可能的大券商。部分券商股的持股集中度較低,尤其是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高,未來在整合過程中不排除被銀行控股,成為其取得券商牌照的一種方式,對銀行來說,這一方式可以利用現有券商的優勢,降低自建券商的難度。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有:海通證券(第一大股東持股佔比僅3.5%)、廣發證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1.16%,前兩大股東持股十分接近);

二、中央匯金控股的券商。由於歷史原因,中央匯金控股、參股多家券商,未來如果將股權轉讓給獲得牌照的銀行,也可實現高效率的整合過程,特別是其中處於實際控制人或第一大股東位置的相應公司,如中國銀河、申萬宏源等;

三、和上市銀行擁有同一大股東的券商,未來不排除進行內部整合,實現集團整體上市,應對行業競爭加劇的可能,中國平安目前是比較典型的代表,涉足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多元金融業務。其它如中信公司控股的中信證券和中信銀行、光大集團控股的光大證券和光大銀行、上海國際集團控股的國泰君安和浦發銀行,福建省財政廳控股的興業證券和興業銀行、“招商系”旗下的招商證券和招商銀行、重慶國資的西南證券和渝農商行、蘇州國資的東吳證券和蘇州銀行、南京國資的南京證券和紫金銀行等。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週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非投資建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20 字。

轉載請註明: 商業銀行試點設立券商,“狼來了”OR“錢來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