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6月15日文章,原題為:戒掉“中國之癮”,龍蝦、照明和馬桶業者講述這有多難。人們長期擔憂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許多國家正在試圖減少與北京相關業務的接觸。但是,實際做出生產和銷售決定的不是政府而是企業,他們考量的要複雜許多。戒掉“中國之癮”並非易事。中國的經濟實力仍是避免全球持續衰退的最後希望。
“疫情暴發之初,我們在想,我們還能去哪裡?”西澳大利亞州第三代龍蝦漁民卡馬爾達說,“後來世界其他地方也受到了新冠病毒的侵害,而只有中國在逐漸恢復正常。”
上世紀90年代,卡馬爾達捕撈的龍蝦會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餐桌上。新鮮龍蝦出口到日本,蝦肉罐頭出口到美國,其餘流入澳國內或者鄰國市場。但中國從2000年前後開始以更高的價格加大采購量。這帶來了近乎完全的依賴:到今年年初,澳大利亞95%的刺龍蝦賣給了中國的銷售商和餐館。
“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討論過不同的策略,”卡馬爾達說,“就是沒機會落實。”疫情暴發時,中國停止了龍蝦採購。這導致澳西海岸的234艘龍蝦船全部停止捕撈,2000多人停工。
龍蝦加工商試圖快速實現市場多元化,給曾經合作過的每個國家的買家打電話,嘗試恢復幾十年前的老關係。但這些並沒有帶來太多好處。2月到4月出海的捕撈船很少,產量並不大。卡馬爾達大約一個月前才重新出海。他又開始接到來自中國的訂單,價格約為1月時的一半。訂單都不大,但是該行業已經統一了意見:恢復與中國的聯絡,而不是尋找其他市場。“即使價格降低、數量減少,我們還是需要找到供應中國市場的辦法,因為滿足中國市場需要對我們來說是可行的。”澳西部巖蝦協會會長泰勒說。
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照明裝置企業歐司朗的執行長柏利恩說,他不指望中國的銷售會再次拯救德國工業。他說:“中國仍是一個市場,但不是一個成長型市場。”但問題是,沒有其他市場可以取代中國作為世界增長引擎的地位。柏利恩說,印度有潛力,但該國市場太亂。油價暴跌則讓沙特和卡達等中東國家不再像以前那麼富有。
日本最大的馬桶製造商東陶1985年在北京成立了辦事處,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隨著中國的崛起也越來越大。去年,東陶海外銷售額的一半來自中國,它在中國有7家工廠。即使在今年1、2月份,中國的防疫隔離措施使東陶的生產延誤和收入損失之後,東陶也從未考慮過離開中國。
一方面,中國是一個住房擁有率很高、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的巨大市場;另一方面,許多中國工人擁有東陶需要的技術技能。東陶發言人阿部園子說,公司高管們每天開會討論的是“我們如何能適應形勢”。儘管在泰國和越南也有工廠,但東陶沒有試圖轉移生產。
高盛駐東京的日本股票首席策略師凱希·松井說,在嚴峻的經濟壓力下,即便是那些反對中國政治的人也感到,他們需要中國經濟來維持繁榮。“世界是相互聯絡的,”她說,“因此,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世界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來說都至關重要。”(作者達米安·凱夫、莫託科·裡奇、傑克·尤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