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龍頭“吸金力”難撼 公私募“新秀”夾縫求存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無論是公募基金業,還是私募基金業,一個讓眾多小型機構“心塞”的趨勢正在不斷加強:隨著龍頭吸金能力的不斷增強,行業發展過程中,各種資源向龍頭公司加速集中,導致行業競爭的隱性門檻大幅度提高,“強者恆強”的格局漸漸有固化的苗頭。
還有突圍的機會嗎?許多新設立的基金公司都在苦苦思索這個問題。精品策略,另闢蹊徑,或成為他們突圍的必經之路。
分化愈演愈烈
基金業協會最新名錄顯示,公募基金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140家。近年來,其中新設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如雨後春筍,股東背景也呈現多元化態勢,不少前公募人士離職創業,也有非金融機構背景股東入局,個人系基金公司也越來越多。
目前,公募基金的產品數量已經約7000只,比上市公司的數量還多。在存量產品眾多的情況下,公募基金行業的一九分化效應更加明顯,頭部明星產品吸引了市場上的大部分目光。
在近期的一項統計中,2020年以來新發基金的募集規模,頭部公司優勢巨大,而尾部不少公司一基未發,可謂差別懸殊。中小新秀公募機構很多時候被外界關注到的,只是產品清盤的訊息。
除公募外,私募基金行業也有著同樣的現象。傑門匯資料顯示,2020年年初至今,證券私募平均管理規模上升了16.50%,當前9000家左右的證券私募機構平均管理規模約2.65億元。透過計算可發現,其中規模排名前五大的私募基金,年初至今管理規模增加約800億元,佔據行業規模增量的一大部分。具體來看,不少百億級別私募,如高毅資產、明汯投資、盤京投資等,都在2020年規模更上一層樓。
“只能慢慢來”
在同質化的競爭當中,新進入者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某公募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資金來源是最大的問題,股東背景幾乎決定了公募基金髮展的命運。從資產端來看,能否有優秀的基金經理來管理產品也是重要的因素。
在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規模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股東背景。銀行系,券商系的公募基金往往被認為有個“好爹”,相對不愁資金來源。對於不少非金融機構系,以及個人系的新秀公募基金而言,產品資金的募集往往要面臨不小的難度。
如果有明星基金經理,那麼會好辦很多。例如陳光明之於睿遠基金,丘棟榮之於中庚基金等等,自帶流量的明星基金經理,本身就是規模的保證。然而,這樣的明星往往“可遇不可求”。
在私募行業,競爭同樣激烈,不少小私募卻因為規模問題煩惱。“公司成立已經幾年了,從無到有容易,要發展壯大真的不簡單。我們的投研體系、內部治理都在逐漸完善,但規模一直沒見起色。看到頭部機構的明星基金經理發產品,瞬間就被一搶而空,我們著實很羨慕。”一家規模在5億元左右徘徊的私募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
如何進入大銀行大券商的白名單,以及各類代銷機構的優先推薦銷售名錄頭條,對於不少新秀公募基金而言也是一道坎。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私募成立初期,基本都有自己的資金來源,但要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樣離不開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的支援,“不過,進入銀行白名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渠道來說,一些大私募平時和渠道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和互動,對於市場上已經熟知的公司或基金經理的產品,也相對更容易賣一些。”
這背後,產品的歷史業績尤其重要。對於新秀公募基金而言,很可能剛剛設立,沒有三年、五年業績的資料。而資管行業則像釀酒,需要陳年才能出味。
“只能慢慢來。”一位新設公募人士感嘆。
聚焦精品策略
從新基金公司發展的突圍策略來看,主要採取四種方式:第一,藉助股東優勢募集資金;第二,高效完善產品線;第三,結合自身長處實現產品差異化;第四,關注養老目標基金、基金中基金(FOF)等創新業務。
深圳一家新秀公募基金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為了應對分化的公募市場,只有堅持“產品為王,業績為王”。能做的事情,只有繼續堅持提升產品業績為發展主線,強化團隊建設,並持續擴充套件代銷和直銷渠道,同時也加強合規風控工作。
“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和更嚴格的監管要求,都意味著業績更優秀的機構和更合規的機構才能在市場上獲得更長遠的發展。”該新秀公募指出。
在產品佈局上,這家新秀公募基金公司始終堅持“精品策略”,成立以來,發行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精品策略”的確定原因有兩點:
一是和頭部公司、老牌機構相比,新興公募公司的渠道成本很高,推廣多隻產品會過度分散公司的資源,多點佈局的結果可能是每個產品都淪為平庸;二是頭部公司雖然有幾百只產品,但是也面臨產品同質化的局面,而且即便是頭部公司,規模較大的產品也僅僅是少數,所以對於新興的公募公司而言,一方面確實沒有實力,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去大量發行產品。
有私募人士指出,私募行業內競爭激烈,不少老牌私募成為業內常青樹,也有機構大起大落,或是曇花一現。做大、做長久的關鍵,一是要用業績說話,能為投資者持續、穩健地賺到錢,不斷打磨投研體系,二是要嚴控合規風險,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絕不能在合規問題上越線。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