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實幹在一線】
遇到挑戰是常態,迎難而上是姿態
——聚焦三位一線工作者的奮鬥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溫源
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大批不畏挑戰、勇於嘗試的奮鬥者不懼風雨、攻堅克難,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不斷積蓄奮進的力量。
有備無患築牢應對風險安全網
7月中旬,國家防總將防汛應急響應等級提升至Ⅱ級,作為華電集團重點建設的八個港電煤電叢集和三個煤炭儲運中心專案之一,句電公司坐落於長江之濱,防汛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夜班,句電碼頭現場,兩名巡檢值班人員見有人來,忙拉過手電定睛一看,原來是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邵松。“現在的水位距離碼頭還有多少?”每天都要在電廠碼頭走上幾圈的邵松,心裡裝著防汛工作的細節和資料。在他看來,只有超前防範才能拒“汛”千里之外。
“把應急演練當成實戰”。不僅在防汛期間,早在疫情發生時,邵松就積極帶領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動企業全面復產復工,加快企業高質量發展步伐。
2月10日上午10時5分,神華505海輪裝載4.37萬噸神皖馬鞍山二電廠自用煤炭靠泊句電公司儲運碼頭。按照接卸要求,神皖駐港人員必須現場全程監督靠港及水尺測量後方可開倉作業。然而,神皖駐港人員因疫情受控無法到港。得知此事後,邵松佈置工作人員迅速行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駐港人員入鎮手續,保證了海輪準時開倉作業。
來勢洶洶的疫情沒有打亂句電公司發展的步伐。5月27日,句電公司完成煤炭儲運碼頭工程竣工驗收;6月5日取得正式港口經營許可證;6月30日,儲運碼頭對外開放市級驗收卡點順利透過。上半年,公司累計完成發電量79.7億千瓦時、利潤3.61億元,儲運吞吐量達564萬噸。“疫情防控戰役還沒有取得完全勝利,生產經營情況依然嚴峻。全體幹部職工咬緊牙關,決不鬆懈,一定要奪取疫情防控、經營發展‘雙勝利’。”邵松說。
精益求精確保質量零瑕疵
疫情突如其來,很多國有企業克服困難轉產生產抗疫物資。國機集團下屬蘇美達股份南京創思特服飾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以“戰時狀態”緊急轉產醫用防護服的企業。
服裝企業轉做防護服,看似差不多,創思特公司的總經理施麗君卻知道兩者差別可不小。從生產無紡布到成品防護服,醫用防護服有超過10道工序,對生產環境要求高,對壓膠面積、密封性等製作工藝的要求更嚴格,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既然重任在肩,就要負責到底。醫用防護服對壓膠穩定性要求高,操作工藝難度大,施麗君就帶領技術團隊嚴把質量關,前前後後測試了十幾家膠條供應商的產品,直到確保壓膠符合醫用要求,成品質量零瑕疵。她和團隊還持續對防護服的版型進行微調,以改善衣服縫合處角度對壓膠條的影響;對縫合交接處線軋方式進行修改,以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對裝置進行多次調整,讓一次性壓膠條的長度更有保障。施麗君知道,每一個細節都關係到前線醫護人員的安危,“醫護人員在前線拯救生命,我們要守護好她們的安全。”她說。
產品質量有保障了,但轉產還面臨著供應鏈梗阻、原輔料和裝置供應不足等一系列困難。施麗君和團隊一邊向當地政府申請復工備案,一邊安排員工復工復崗和技能培訓……短短几天,就商定了50多家醫用無紡布面料和醫用膠條供應商,確保生產線連續不斷。
“我們心裡就一個念頭,那就是快點兒,再快點兒。我們早一天轉產,醫護人員就早一天擁有更多‘護身甲’。”這個念頭支撐著施麗君帶領企業員工與時間賽跑,奮力搶產。人倒班、機不停、連軸轉,將近一個月時間,她幾乎沒睡過一個整覺。
短短10天,從0套到10000套,創思特轉產後的防護服產量屢創新高。截至目前,創思特已經生產防護服超過350萬套。
不懼挑戰致力技術創新
屋頂是“能呼吸”的生態花園,地表是“超能喝”的透水鋪裝,室內外都由建築版“樂高”積木拼成……這座高顏值的綠色建築是南京丁家莊保障房,出自中建二局華東公司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之手。
“拼起來的房子能結實嗎?”,蘇憲新和他的創新工作室用新式裝配工藝打消了百姓的疑慮,工作室打破國外常用的“先現澆結構,再進行構件吊裝”的藩籬,成功完成了全預製結構構件柱、梁、板、樓梯等的吊裝工作,讓工程質量與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不增反減。
隨後,蘇憲新又帶領工作室將“搭積木”蓋房再“升級”。保障房裡拼裝的“積木”不僅限於梁、牆等構件,室內裝修也充分採用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裝修原材料全部在工廠製成部品,現場像組裝汽車一樣進行組合安裝,徹底告別了水泥砂漿的幹法作業,施工期也從3個月縮小到10天,交付進度大大推進。
在蘇憲新心裡,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助推產業升級的初心從未動搖。他常對成員們說:“遇到挑戰是工作的常態,迎難而上才是應對的姿態。”正因如此,工作室才翻越了裝配式技術一個又一個高峰。
為了使裝配式創效成果實現最佳,蘇憲新提出將裝配式技術與鋁模應用、BIM技術等“聯手”,走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由工作室設計建造的丁家莊二期保障房專案全部採用鋁合金模板施工,施工環境安全、整潔,且二次回收價值達30%,建築垃圾可減少近90%。該專案也成為去年新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出臺後,全國第一個獲綠色建築榮譽的“魯班獎”保障房。工作室也在創新實踐中收穫了40多項專利。
近日,蘇憲新正帶領團隊在南京百水保障房專案現場,緊鑼密鼓地進行裝配式施工。“由於採用了新開發的一體化施工技術,每棟樓可以節省約2個月工期。如此一來,受疫情影響而耽誤的工期,也得以順利‘補救’回來,確保低收入百姓如期住上放心房。”蘇憲新信心滿滿。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31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