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黑土地”長出“新莊稼”

  熱點追蹤

  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如何透過數字化轉型驅動管理提升,不斷培育糧食產業新動能,形成糧食行業全產業鏈的相互帶動發展格局?10月20日,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糧食產業數字化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院士專家、企業代表等,聚焦糧食產業數字技術應用展開“頭腦風暴”,共謀我國糧食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未來。

  數字化推動節糧減損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正日漸凸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指出,據測算全世界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使得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5年前,全世界曾做出承諾,要消除飢餓、糧食不安全和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然而,5年後,我們仍無法保證到2030年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其中糧食浪費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在運輸、儲存、加工、餐桌等環節浪費的糧食約佔總量的15%。“無論是儲藏、運輸還是加工等環節,糧食減損都需要向科技要效益。”中糧武漢科技公司總工程師謝健說。

  針對糧食損耗,各地各部門頻出實招,如新疆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依託科研單位進行系統設計,研究出適宜該地區農戶家庭儲糧的焊接式鋼骨架金屬網倉,具有不易老化、通風降溫、防止蟲害等特點,每套可儲糧800—1000公斤,年減少儲糧損耗50公斤。

  今年首次亮相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的“全產業鏈數字化展覽”,也展出了包括無人機、機器人、大資料、雲平臺、區塊鏈等技術在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儲藏、線上檢測監測中的應用。

  如鄭州躍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氣體檢測終端,能夠結合糧食倉儲環境氣體特性,對糧倉內氣體進行多點抽氣取樣,經過氣體過濾處理、檢測分析,實時檢測糧食倉儲氣體變化;鄭州中糧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發的“糧食物流管控一體化系統”“智慧糧機雲平臺”“糧食儲運作業粉爆風險預警雲平臺”已在全國多個專案中應用。

  數字技術培植糧食產業新動能

  “除了糧食浪費,當前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還存在著產業鏈資訊化覆蓋不全、精深加工管理不精細、質量無法全流程追溯、農民種糧缺乏市場依據等問題,亟須加快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浪潮集團有限公司智糧產品部總經理邵輝說,浪潮集團利用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5G、移動互聯等技術,打造糧食行業國內第一款基於公有云的SaaS服務平臺,為農民、倉儲企業、加工企業、金融企業等提供覆蓋“產、購、儲、加、銷”的全產業服務平臺,培植糧食全產業新動能。

  中科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吳炳方博士指出,近幾年遙感、遙測應用技術在農業生產監管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安全形勢測報等方面,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這次研究院展出的一款全球農情遙感雲服務平臺能夠提供實時與近實時的農氣、災害、長勢、產量等農情資訊服務,並具有糧食安全預警能力,已為全球169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農情資訊服務。

  “行業經驗、行業資料、演算法和算力,是傳統行業包括糧食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條件。”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人工智慧行業解決方案首席專家郭律說。華為致力於透過雲、AI、智慧終端、智慧連線等多技術協同,構建開放平臺,打造覆蓋雲、邊、管、端的“黑土地”,並透過與眾多合作伙伴不斷協同創新場景化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助力糧食行業數字經濟發展。

  此次大會,還正式上線了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將深入對接“優質糧食工程”,透過大資料資源的互融,探索建立優質糧油的溯源機制,讓每個產品都有“身份證”。未來還將以平臺交易大資料為依託,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規劃優質糧食種植。記者 謝開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53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字“黑土地”長出“新莊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