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發行的南方成長先鋒混合基金又成為市場爆款。
2020年以來的結構性行情中,公募基金頻頻在市場上攬入重金,成就各類爆款。但與此同時,今年以來也有30餘隻基金宣佈清盤,僅在近日就有交銀施羅德基金、新華基金等公告旗下產品清盤。
新基金“後浪”洶湧,存量基金卻黯然退場,背後是基金公司怎樣的考慮?基金業內人士認為,一些基金公司對部分產品進行清盤處理,可以讓基金經理聚焦投資主業,是一種順勢調整的舉措;另一些基金公司則面臨基金產品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產品迷你化、殭屍化之後,基金公司也回天乏術,只能清盤了事。
30餘隻產品清盤
6月6日,新華基金公告稱,根據基金合同等有關規定,鑑於新華高階製造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已出現基金合同自動終止事由,該基金將於6月15日進入清算程式。公告顯示,截至6月5日,該基金已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基金合同終止條款。
6月4日,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告稱,交銀施羅德致遠量化智投策略定期開放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已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並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式。根據基金合同約定,該基金以封閉期和開放期滾動的方式運作,第二個開放期的時間為5月27日至6月2日。6月3日登記機構完成開放期最後一日(即6月2日)申購、贖回業務申請的確認後,基金已出現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因此基金將進行基金財產清算。該基金規定的清盤情形為:在任一開放期最後一日日終,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當日基金資產淨值加上當日淨申購金額或者減去當日淨贖回金額後低於5000萬元。
事實上,今年有不少基金公司陸續清盤了旗下的基金產品。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0餘隻基金產品宣佈清盤,涉及的基金公司既有中小型機構,也有頭部公司。
迷你基金成“棄子”
基金公司聽任旗下基金產品走向清盤的情形,是近幾年的事。以往,基金公司會千方百計為迷你化的基金產品帶來規模,以期起死回生。
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到,此前基金公司會透過尋找救急資金等方式避免讓基金產品走向迷你化或觸發清盤條款。“動用公司的相關資源,組織資金進場,避免基金產品連續出現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至於持有人數量,則比較好處理,可以發動員工及其親友等購買。”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介紹。至於這部分資金的“對價”,該人士則表示,需要具體談判,並綜合考慮合作雙方的情況。
對迷你基金不願放手清盤的情形,此前一度演化到極致。“休說5000萬元以下,即便是1000萬元規模的基金,也會進行運作,想方設法透過各種方式巧妙地將產品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這背後其實是基金公司對基金‘殼資源’的貪婪,不願放手。”一家基金公司產品部門負責人表示。
而近年來,基金公司對於基金“殼資源”的痴迷正在淡化。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基金產品品類繁多、基金申報暢通無阻的情況下,基金的“殼資源”顯得太過雞肋,已經少有基金公司在它們身上打算盤。
認輸還是聚焦
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一邊是部分基金火爆大賣,一邊是部分產品黯然退場。對於這種情況,市場上有多種解讀。
有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清盤一些基金產品,反映了公司在產品佈局、投研能力方面的短板。“比如近期幾家公司清盤的產品,凸顯基金公司在佈局時缺乏深遠的考慮,僅僅是跟風佈局,以至於在實際執行中,遭遇市場用腳投票,最終慘淡收場。”
也有人從積極的角度看待這一現象。華寶證券基金分析人士認為,基金產品有序進退,是行業發展漸趨成熟的表現。“市場不能只有新基金不斷成立,而沒有老基金清盤退出。一些基金公司可以藉助老基金的清盤聚焦投研、渠道等資源,投向更為優勢和有前景的產品。不過,在基金清盤時一定要注意對持有人權益的保障,不能將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棄如敝履,讓他們成為基金公司在產品佈局、投研建設上的試驗品。”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