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國家人口總數量和中國不相上下(13-14億之間),具體誰是第一還有待新一輪的權威統計。但是同樣是人口大國,目前中國在糧食方面,仍然在選擇進口,反觀印度,早就已經成了世界上的糧食出口大國,造成如此之大的區別究竟是因為什麼,難道中國的糧食產量還不如印度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印度從未經歷過土地革命,土地掌握在少數地主手中
造成兩國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印度從來沒有進行過土地革命,時至今日印度國內的土地,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底層的平民甚至連用來保證溫飽的土地都沒有。在印度五百多年的歷史裡,充斥著民族和民族之間的矛盾,但是卻很少見到上層和下層的矛盾。
這樣的歷史就導致了整個印度社會,基本感受不到下層給予的壓力,更沒有產生下層的革命,所以在印度,上層階級從來不會考慮下層的利益,沒有變革,土地歸屬權就一直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地主種植所獲得的糧食和成果,完全是歸屬於自己的,底層百姓能夠分到的少得可憐。但是少數地主階層的人數是有限的,生產出來大量的糧食,只用一少部分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那麼多餘出來的那一部分,就成了出口的糧食。因為不需要考慮下層階級的溫飽,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把糧食分給國內的民眾,出口到其他國家換取利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正是因為制度和思想上從未進行過變革,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產生。
而中國則是恰恰相反,在近代土地革命完成之後,人們雖然沒有土地的所有權,但是卻有土地的使用權,種植的糧食除了要交公糧的一部分,剩餘全部都是個人所得。農民們大多都是自給自足,自然不會有大量的糧食出口到國外
印度和中國,兩個國家側重的產業不同
同樣是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的產業的分佈和側重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在經歷了不斷的發展之後,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其他產業也在穩步發展,農業只是眾多產業中的一項,並不是中國所有產業中的側重點。
而印度則恰恰相反,整個印度最發達的產業就是IT行業,班加羅爾更是被譽為是亞洲的矽谷。IT行業的發達,只是讓上層的印度人富裕了起來,能給底層人民提供的就業機會幾乎是不存在的,也無法拉動其他行業一起繁榮增長。
所以除了IT業之外,農業成了印度的第二大產業。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在經濟方面和中國的差距非常大,除了引以為傲的IT行業之外,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產業,國民增加收入的手段也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售賣糧食就成了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很多人為了能夠換取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只能勒緊褲腰帶,餓著肚子把糧食賣掉,這也是無奈之舉。再加上印度國民的生活水平較低,出售糧食之後,沒有什麼回購的能力,最終這些糧食會流入到國際市場,出口到其他的國家。
印度政府的不作為,導致情況愈演愈烈
國內的階層分化過於明顯,再加上土地被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出口糧食換取更多的錢財似乎成了所有地主的共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印度政府應該及時出面進行調控,以確保國內的糧食充足。
但是印度政府似乎並沒有這個意識,好不容易在前幾年反應過來,要想國家強大必須要進行土地改革,卻因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實力強大,根深蒂固,被迫放棄了已經擬定好的計劃。
印度有今天這樣的局面,當局政府也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如果政府機構的人員能夠為國家考慮,頂著壓力進行商討和改革,也不至於讓印度淪落成一個國民吃不飽肚子,卻仍然在大量出口糧食的“出口大國”。
從整體上來看,印度和中國在糧食進口和出口的方面並沒有可比性,印度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也只不過是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國要照顧到的人口遠遠要比印度多,畢竟印度是不需要理會底層“賤民的”,只要能夠滿足上層群眾,剩下的糧食都是“盈餘”。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作為人口大國,印度仍然能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糧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