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A股出現震盪回撥,而伴隨著大盤的調整,北向資金也出現了罕見的大額拋售。
7月14日,港交所資料顯示,北向資金合計淨流出173.84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出49.95億元,深股通淨流出123.89億元。
該資料創互聯互通以來北向資金單日淨賣出額的新高。上一次北向資金出現大額淨流出是在今年的3月13日,北向資金當天淨流出147.26億元。
緣何出現大額流出?
自7月以來,伴隨著市場活躍度的大幅提升,北向資金也在快速流入。7月1日至13日,北向資金淨增持規模達653.67億元。
但從資金結構看,本輪北向資金的流入中,交易型資金成了重要的邊際力量,在對熱點概念板塊的波段操作上,此類資金靈活把握了市場機會。而這也是北向資金近日大買大賣,快速流動的主要原因。
開源證券策略首席牟一凌透過對北向資金託管商交易資料的分析認為,在近期北向資金的異動中,交易型資金(多託管於外資投行)是增量資金的主力。
透過對交易型資金的拆分可以發現:近來,北向交易型增量資金主要託管於美林遠東、摩根大通、瑞銀證券,以及摩根士丹利等8家機構。7月以來,託管於上述8家機構的北向交易型資金在本輪行情中出現了明顯的風格切換。而託管於其他機構的資金的持倉風格並未出現明顯變化。
具體看,託管於上述8家機構的增量資金更偏好主機板個股和順週期板塊,而託管於其他機構的增量資金在配置結構上與6月下旬基本一致。
國盛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7月以來,北向資金的構成中,交易型資金佔比出現了明顯提升:其中,與交易型資金掛鉤的外資投行託管市值佔比從6月底的16.7%提升至18.1%,而外資銀行託管市值佔比則從81.7%降至80.8%。
“交易型資金包括對沖基金、量化基金甚至遊資風格的短線交易型資金。正是由於交易型資金的存在,使滬深股通的交易活躍度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同時,這些短線資金也會受到市場情緒、匯率、美股等因素影響,調整其風險敞口甚至追漲殺跌,導致市場波動加大,流入流出變化加劇。”張啟堯表示。
交易型資金影響力幾何?
那麼,交易型資金是否會對北向資金的流入持續性產生影響呢?
對此,部分業內人士的答案是“並不會”。
“事實上,北向資金一直由配置型資金主導,並且這個趨勢還在強化。”張啟堯表示,交易型資金持股週期較短,其對市場的長期影響力沒有那麼高。“我們在去年四、五月份時跟蹤的北向資金資料顯示,當時交易型資金在北向資金中的整體佔比為20%至25%。而近期,即使交易型資金短期出現快速流入,但其總體佔比也只有約18%。長期看,交易型資金的佔比其實是在慢慢下降的。”
張啟堯認為,投資者近期的一些擔憂,如擔心企業盈利、外部擾動因素等改變外資流入趨勢,或總結外資的“擇時規律”等,多是未能深入分析外資資金結構的結果。事實上,外資裡的中長線配置型資金流入的大趨勢從未改變。
“對於短期的交易型資金的進出,並不必要過度關注,交易型資金的動向常常與市場同步,不具有前瞻性,因此不能盲目跟隨。從月度週期或更長時間週期來看,北向配置型資金的流向,相對來說才更有參考意義。”張啟堯說道。
歷史資料同樣驗證,北向資金長期維持高強度流入的可能性並不高,但長期單邊流入趨勢應不會中斷。國盛證券表示,外資入場仍在“初級階段”,北向資金長期單邊流入和增持仍是長期趨勢,下半年預計仍有千億元級別的增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