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歐美施策促增長重於穩通脹

由 鹹春葉 釋出於 財經

  上週釋出的4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大幅上揚,加劇了全球對通脹的擔憂。外界對於歐美退出刺激政策乃至於何時加息的討論十分熱烈。不過,由於全球疫情蔓延的狀況尚未扭轉,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未恢復,因此短期內歐美施策重心依然是促增長,而非“心心念念”的通脹。

  當地時間5月13日,美國勞工部最新資料顯示,美國4月份CPI環比增長0.8%,同比增長4.2%,遠超預期,創2008年9月份以來最大同比增幅;美國4月份PPI環比增長0.6%,同比增長6.2%,為2010年以來的最大漲幅。迅速上揚的資料加劇了全球關於通脹的焦慮。有分析指出,歐美髮達經濟體推進的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刺激政策在不斷強化全球通脹預期,外部溢位效應對新興經濟體乃至世界經濟復甦的負面衝擊正不斷顯現。

  不過,通脹指標雖然重要,但由於承壓的主要物件是新興經濟體而非“大水漫灌”的始作俑者,因此穩通脹並非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眼下最要緊的事情。美聯儲去年8月份宣佈的新貨幣政策框架就表明,美聯儲會容忍通脹率“適度”高於2%“一段時間”,以實現2%的平均通脹率目標。近期美聯儲官員也頻頻表態,稱短期通脹壓力尚不足以迫使美聯儲加息,他們甚至普遍預計“美國通脹率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回落”。負責經濟事務的歐委會委員保羅·真蒂洛尼則在本月12日表示,刺激政策不應過早退出。

  美國也好,歐洲也罷,心裡打的算盤多半還是透過極度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儘快復甦。更何況,美國資本市場去年以來只要有關於退出寬鬆的“風吹草動”就要“撒潑打滾”一番。這尤其讓美國當局投鼠忌器,短期內也只能靠嘴皮子來調整市場的通脹預期。不過,歐美能否如願以償地迎來有力的經濟復甦,仍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首先,歐美就業指標恢復有待時日。作為判斷經濟復甦的關鍵指標之一,歐美的就業狀況在政策刺激下依舊居高不下,為經濟復甦蒙上陰霾。歐洲方面,歐元區預計2021年失業率依然高達8.4%,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連恩上週表示,歐元區失業率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回到2019年的水平。美國這邊,4月份美國失業率為6.1%,遠高於疫情前4%左右的水平。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裡達認為,按照近幾個月的就業增速計算,美國就業要到明年8月份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其次,經濟復甦內生動能尚不明確。近期美國經濟資料走強,是建立在不到一年時間內資產負債表從3.8萬億美元擴張到7.3萬億美元的基礎之上,幾乎可以看作是超級印鈔機加班加點的結果。CPI、PPI等資料也已明顯高於疫情之前的水平。美聯儲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按兵不動,除了忌憚資本市場的“上躥下跳”之外,美國經濟復甦內生動力不足恐怕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一旦政策的刺激效用消退,通脹居高不下,而經濟增長仍無起色的話,美國當局恐怕要面臨更為頭疼的滯脹問題。

  此外,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使復甦前景極不明朗。二季度以來,疫情持續尤其是印度疫情失控,使全世界本已稍加鬆弛的神經再度緊張,對經濟復甦的前景不敢妄下判斷。歐委會有關人士就明確表示,(歐洲)復甦的質量、動能、持續時間仍將受到疫情影響。聯合國11日釋出報告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聯合國對世界經濟復甦僅表示謹慎樂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