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譚浩俊:亞洲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提升是必然的

由 仝海燕 釋出於 財經

  博鰲亞洲論壇釋出的旗艦報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程序2020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亞洲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亞洲的經濟增長仍然成績顯著,加權實際GDP增速比世界增速高1.1個百分點,亞洲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一直穩步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表示,2020年亞洲經濟增長取決於疫情以及各國的應對措施,保守估計,今年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將首次超過50%。

  眾所周知,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對亞洲經濟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經濟出現了明顯下行。但是,與其他地區相比,亞洲經濟形勢總體還是不錯的,中印兩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兩位,日本經濟也在積極恢復之中,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經濟也都有所好轉。因此,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9年亞洲經濟佔世界比重已提升至49.5%。

  新冠疫情發生以後,儘管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主要經濟國家都受到了疫情的嚴重影響,但是,由於應對措施正確,防控手段嚴密,很快地就都控制住了疫情,並迅速展開復工復產。應當說,無論是中國還是亞洲其他受疫情衝擊的國家和地區,復工復產都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歐美國家好,效果要明顯。因此,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內的國際組織,都對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充滿信心。IMF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為-6.1%,美國為-5.9%,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為-1%,亞洲為停滯,中國為1.2%。也就是說,中國和亞洲是世界經濟體系中表現最好的,是能夠對世界經濟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的。只要不發生大的經濟動盪或重大事件,亞洲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50%是必然的,預計會達到51%以上。

  實際上,IMF的對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分析和預測,更多的還是建立在全球遭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基礎上。而按照目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應當高於IMF預測的速度,應當在2%以上,如果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中國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3%以上。而亞洲經濟預計也會是正增長,而不是停滯。那麼,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會更大。

  而從明年的經濟形勢來看,經濟增長的重心依然會在亞洲。IMF預測明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為4.5%,美國經濟增長率為4.7%,中國則達到9.2%。而發達經濟體和美國是在今年低基數的基礎上,而中國是在相對較高基數的基礎上。所以,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更大。而亞洲明年的經濟增長應當在5%以上,並有可能達到6%,那麼,亞洲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會更大。

  雖然說亞洲經濟的整體實力還無法與歐美髮達經濟體相比,但是,亞洲經濟向上的能量很足,發展的熱情很高。除中國之外,印度經濟一直增長速度較快,日本經濟則處於臥薪嚐膽時期,高科技領域的動能積蓄非常深厚。韓國、新加坡等國經濟也都等待復甦。因此,2021年亞洲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依然會保持較高水平,並有可能比2020年更高。只有歐美髮達國家經濟全面恢復,亞洲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才會趨於平穩,而不是持續繼續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某些發達經濟體國家是無法“容忍”的,極有可能採取更加卑鄙的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甚至會遏制亞洲的振興。因此,包括貿易保護、單邊主義等行為,可能不會停滯。即便美國大選結果,特朗普不能連任,針對中國的各種遏制手段,是不可能消失的。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壓力是會越來越大的,外部環境也是會越來越複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需要一邊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擴大國際經濟合作空間;另一方面,還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力度,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真正讓自己強起來、硬起來,不怕外部干擾與影響,也不怕貿易保護與單邊主義。

  而對亞洲其他國家來說,也要加大區域合作力度,建立屬於亞洲國家自己的貿易體系,應對可能出現的發達經濟體的外圍干擾和包圍。特別是中日韓三國,更要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帶動亞洲其他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增強亞洲經濟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提高亞洲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