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中國製造服務業發展將迎來新一輪升級。有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展開相關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就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檔案徵求相關單位意見,並將在完善後儘快釋出。地方上,湖北、吉林、河北等多地正密集試點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力促製造業轉型升級。業內稱,政策紅利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將進入加速期,智慧工廠、健康醫藥、現代物流等行業也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製造服務業是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製造業新業態,是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的新形式。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2.9%,增速明顯高於其他服務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濤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發展邊界日益模糊,製造業服務化、服務型製造產生很多新業態新模式。但總體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還存在不少問題。
資料顯示,全球製造業服務化、智慧化趨勢日益明顯,全球產成品貿易中約1/3的價值增值來源於服務業;德國等發達國家製造業投入中的服務投入佔比達30%以上;發達國家製造業企業的服務收入佔比普遍超過30%。與之相比我們仍有差距。“下一步,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是要以製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緊扣產業鏈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發展能力。”劉濤說。
記者瞭解到,有關部門正緊鑼密鼓研究部署,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
2020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專題調研,並組織召開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專題座談會,研究進一步推動製造服務業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透過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提升面向製造業的社會化、專業化、綜合服務能力,推進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從而穩固和做強產業鏈供應鏈,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打造製造業新優勢。
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主持召開座談會,就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檔案徵求與會單位意見。據悉,相關政策檔案和細則將在完善後儘快釋出。
業內指出,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是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階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發力點。應最佳化相關制度環境,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合發展。
早在2019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記者獲悉,為推動該意見落地,地方近段時間密集啟動相關試點。其中,湖北、吉林、河北等地相繼釋出試點方案,明確提出“兩業”融合的重點方向,並給出時間表。例如,11月2日湖北印發的方案提出,聚焦“製造服務業與服務產品化”,構建促進“兩業”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和產業生態。
11月9日廣東中山印發的方案指出,製造業服務化重點推進智慧家居、新一代資訊科技、先進裝備業、健康醫藥等行業的服務化;服務業製造化重點推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研發與技術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行業的服務化。爭取未來三年評選20家左右“兩業”融合試點企業,評選2-3個試點園區。
資金保障也成為試點方案的重要內容。吉林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向“兩業”融合發展企業和專案提供適應其生產和建設週期特點的中長期融資。河北表示,鼓勵金融機構向試點企業提供中長期融資、併購貸款、供應鏈金融等服務,並要求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以獎勵的形式向試點企業傾斜。
“各地陸續開展融合試點,並在基礎較好、具備一定規模的園區和企業進行試點示範,有利於儘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進而探索出一條可操作性強、成功率高的實施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劍波對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指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最佳化升級,並對發展服務型製造,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等作出部署。政策紅利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將進入加速期,根據各地“兩業”融合重點領域,未來智慧工廠、健康醫藥、現代物流等行業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佳元對記者表示,從改革思路和政策發力點上看,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首先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破金融保險、電信通訊、鐵路運輸、資訊等生產性服務業進入的壁壘。消除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在用地、稅收、科技創新、金融、要素價格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差異。鼓勵在規模和服務質量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實施跨行業甚至跨地區兼併重組戰略。
此外,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把握住國際服務產業轉移的機遇,引導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加大資金扶持,設立由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兩業”深度融合專項基金,對融合發展重大專案、重點工程等給予支援。
趙劍波也建議,破除發展體制機制障礙,一方面原有的政策檔案應及時調整升級,另一方面要清除重複徵稅、創新認定、統計分類、服務業供地較少、金融支援不足等體制政策障礙。他還提出,要調動行業內大型龍頭企業積極性,帶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邁向價值鏈更高階。(記者 班娟娟 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