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記者孫韶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單獨成篇,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未來五年,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是什麼?發力點有哪些?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發揮宏觀經濟政策逆週期調節作用,把擴大有效需求的關鍵環節抓實抓好。重點圍繞面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高水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以政府投資形成高水平供給,創造有效需求,進而帶動企業投資和社會投資,帶動就業、收入和消費。
影片編輯:王毅卉
張立群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乘勢而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第一個五年,落實好“十四五”規劃任務對勝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意義重大。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作出的重大戰略性安排,既針對當前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形勢,也對我國第二個百年的發展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這一戰略安排最重要的還是立足於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解決需求不足的矛盾。透過這個重要舉措,使得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不足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張立群指出,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具有長期的高成長性,是世界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動力源泉。中國經濟有非常典型的大國經濟特徵,即經濟體系的完整性強,自我迴圈的能力強。依靠我國的生產能力與國內市場的對接,全面暢通國內經濟大迴圈,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這對我國成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勝利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至關重要;對促進世界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克服空前困難、繼續保持和平發展態勢,也具有全域性和戰略性意義。
“當前,要透過擴大消費、增加有效投資,使得企業的訂單顯著增加,銷售形勢顯著好轉,社會資金的週轉、迴圈全面暢通。”張立群表示,圍繞這樣一個目標,還是要在市場需求不足的條件下,把擴大有效需求的關鍵環節抓實抓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宏觀經濟政策逆週期調節的作用充分發揮好。要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透過形成高水平供給,來創造有效需求。
在他看來,要把政府投資這個手段用好,要圍繞面向第二個百年的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啟動強勁的政府投資。透過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領域補短板、強基礎,啟動大量的重大工程專案。
具體而言,比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設施的保障水平要全面提高。政府必須從過去“有沒有”的理念轉向“好不好”的理念。在城市地下管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城市汙水垃圾處理體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體系,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等方面,都要高標準高水平起步,把這些工程建設做好,為第二個百年的現代化建設奠定高水平基礎。
他指出,透過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持續提高,有效帶動企業投資、居民就業和消費,進而使得國內市場進入持續回暖和活躍的態勢。“從供應鏈和市場需求兩個方面帶動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也將對世界經濟形成有力拉動,成為世界經濟擺脫困境的重要動力源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