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謝江珊
即將到來的2022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定宏觀經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提出“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等要求。會議提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2022年中國經濟整體表現可能並不十分悲觀,有望在年中實現疫情衝擊後的二次探底並企穩回升,大機率是‘前低後高’的走勢,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還是比較小。”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說。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圖源:受訪者提供)
2022年GDP增速在5%-5.2%之間
時代週報:你認為2021年中國GDP增速會保持在什麼水平?如何評價2021年中國經濟市場的總體情況?
王軍:預計2021年中國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較好地完成年初政府所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2021年中國經濟呈“前高後低”走勢,經濟增速雖逐季下臺階,但整體仍在復甦的軌道上穩健執行。
2021年以來,生產端和需求端漸次得到改善,製造業和服務業展現了足夠的韌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保持旺盛的投資,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不斷成長壯大;城鎮新增就業持續擴大,城鎮調查失業率較為穩定,始終低於年初的預期目標;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處於合理區間,總體保持穩定。
特別是全球市場受疫情影響出現了嚴重供需錯配,中國出口受益於此實現強勁增長,既滿足了全球需求,也極大地支撐和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復甦。
在總量放緩、增量收縮的同時,中國經濟的結構分化依然繼續演進,非均衡復甦態勢較為明顯。例如,多個經濟指標呈明顯分化走勢,生產和需求、大中小企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內部結構、工業中各細分行業利潤、價格的上游與下游均呈現較為明顯的分化。
時代週報:在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背景下,你對2022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有何展望?
王軍:2022年中國經濟整體表現可能並不十分悲觀,有望在年中實現疫情衝擊後的二次探底並企穩回升,大機率是“前低後高”的走勢,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
具體來看,上半年依然是非典型“滯脹”主導,工業品價格高位徘徊與經濟慣性下行並存;下半年有望在消費反彈、基建託底、房地產軟著陸、製造業回升和出口韌性以及政策擴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支撐下,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在2022年有潛力繼續保持5%以上的穩定健康增長格局。
時代週報:如何避免出現滯脹?
王軍:針對當前經濟執行中出現的下行壓力大、復甦不均衡、區域性風險高等突出問題,特別是避免出現經濟“毒瘤”——滯脹問題。這需要將政策重心從調結構、防風險變成穩增長,“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制定出臺著眼於高質量發展的全面經濟振興計劃,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避免經濟繼續失速甚至出現硬著陸。
做好2022年經濟工作,首先需要制定一個符合實際、切實可行並具有穩定預期、鼓舞信心作用的經濟增長目標。如果這一預期目標是一個區間,那麼5.0%—5.5%是比較合理;如果是某個點位,那麼5.5%左右比較理想。
5.0%作為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底線,也是潛在經濟增速的下限,需確保守住;5.5%則是一個需要努力爭取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增長目標有助於更好地銜接和完成“十四五”及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
時代週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2022年GDP將增長5.6%,高盛預計2022年中國GDP增速將放緩至5%以下,實際GDP增速為4.8%。你的預計是多少?
王軍:我個人對於2022年GDP增速的估計介於上述兩大機構之間,大致在5%—5.2%之間,既不那麼悲觀,也不過於樂觀。
不過度悲觀,源於對政策力度及經濟體系內在動力和韌性的信心。不過於樂觀,是因為主導中國經濟下行的力量是趨勢性的,而非如過去那樣週期性的。中長期的下行趨勢難以逆轉、規律難以違背,增量收縮是大趨勢,結構分化是主旋律,增量的收縮和結構的分化將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中國經濟已步入到一個存量代替增量、質量優於數量、存量經濟主導的時代,經濟的中低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並不矛盾,因此也無須過於糾結經濟增速零點幾個百分點的高低快慢。
建議財政赤字率保持在3.2%
時代週報:全球疫情反覆、大宗商品高位執行、缺芯斷供、海運緊張、房地產的加速下行等,這些拖累三季度經濟的因素,是否會延續到2022年?
王軍:拖累2021年的各項因素有些在2022年仍將延續,有些將逐步弱化或者有所變化。在我看來,未來最大的壓力或者經濟執行最主要的矛盾,可能還是需求收縮的問題。
因為對於供給的衝擊,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對疫情的控制,以及國家相關調整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像拉閘限電、供應鏈緊張等問題都將得到一定的緩解。預期是轉弱還是轉強,最終也取決於整個需求端。
如果需求很旺盛、終端價格有所上漲,那麼大家可能會對未來很有信心,這個預期自然會改善。因此,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的核心是需求收縮。而需求收縮的背後,是經濟執行內外部環境的邊際惡化,以及經濟主體對未來預期的邊際惡化,二者都對經濟穩定執行構成重大挑戰。
具體來看,“穩字當頭”面臨如下五大挑戰:一是房地產風險持續暴露;二是出口大幅回落;三是通脹演化的不確定性;四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加劇並造成相關群體失業上升;五是海外風險釋放的外溢影響。
時代週報:面對來自外部的不確定性以及進出口回撥壓力,需加大擴內需力度。具體應該如何做?
王軍:面對來自外部的不確定性以及出口回撥壓力,需系統性謀劃,將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即將出臺的擴大內需戰略綱要,抓緊做好各項實施落地工作,持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具體而言,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需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好擴大內需的工作:
第一,財政貨幣政策在積極和穩健基調下應保持必要的擴張力度和邊際寬鬆以支援實體經濟。2022年的財政政策理應更加積極、支出強度更大、支出進度更快、減稅降費更精準有效和可持續,以結構性的適度寬鬆促進經濟平穩執行和經濟結構最佳化,確保中國經濟能夠執行在合理區間。
鑑於目前政府槓桿率相對較低,因此應適當加槓桿,以替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攀升。為此,至關重要的是應顯著擴大國債發行規模,並將預算內財政赤字率保持在3.2%甚至略高一些,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可小幅增長至3.8—4萬億元左右,新增一般債規模0.8—1萬億元左右,均需略高於2021年。
同時,財政政策的重心應聚焦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以及實現綠色發展、促進就業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公共支出帶動民間資本投資。
2022年的貨幣政策應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更多地發揮結構性作用。應採取多種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透過推進信貸結構性調整,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援,實現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援的“精準滴灌”。在2021年降準和LPR降息的基礎上,若經濟增長在2022年一季度繼續低於潛在增速下沿,則應果斷降低“麻辣粉”(中期借貸便利,MLF,市場俗稱“麻辣粉”)的利率,以推動信用適度擴張,降低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化解潛在風險,提振市場信心,恢復投資增速,擴張總需求和社會融資規模。
第二,多措並舉加大救助中小微企業;第三,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迴圈;第四,加快數智時代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第五,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對特定困難群體給予必要的救助。
投資和消費有望改善
時代週報:目前消費和投資都比較疲軟,這種情況在2022年是否會有所改善?2022年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王軍:在政策重心轉向穩增長、政策基調傾向於“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背景下,目前消費和投資比較疲軟的情況在2022年將會有所改善,預計消費增速大致在5%-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在4%-6%左右,其中基建投資增速或反彈至5%—6%左右。
2022年中國經濟繼續復甦的主要驅動力主要來自於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消費繼續溫和復甦;二是基建投資有望企穩回升,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三是製造業投資結構性擴張、持續回暖潛力較大;四是新動能的培育和增長態勢良好;五是供應鏈韌性較強,出口降溫是大機率,但也不至於斷崖式下跌;六是宏觀調控有較為充足的擴張空間。
時代週報:市場對於2022年的進出口形勢有分歧,有認為會從高位迴歸常態,但也有認為疫情再變異,中國出口份額可能仍會保持高位。對此,你如何看?
王軍:展望2022年,既有支援出口繼續保持韌性的積極因素,也有造成出口回落的不利因素。
從積極因素看,一是目前海外訂單充足,出口需求依然旺盛,產能利用飽滿,出口增速節奏或呈現前高後低的態勢,在前期訂單旺盛的情況下,上半年出口可能仍然相對較強;二是中美貿易關係緩和,中美關稅存在減免的可能,如果相關政策能進一步落地,將提振我國對美出口;三是RCEP將於2022年1月生效,中國也正積極加入CPTPP;四是海運價格趨向理性化;五是病毒變異對全球經濟恢復也帶來不確定性,如果海外疫情再起波折,將推遲我國出口迴歸的時間點。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疫情向樂觀方向演化,新冠病毒可能進一步流感化,特別是新冠口服藥的研製和臨床效果達到預期,全球經濟活動將加速正常化,供應鏈修復的加快會使我國的出口替代效應有所消退,這將對中國出口份額帶來一定衝擊;二是在全球經濟長期停滯和逆全球化的長週期中,海外的需求和政策有可能出現共振式收縮,導致過熱的商品需求不可長期持續,大機率面臨回落;三是受2021年高基數影響,整體來看我國出口高峰已過,出口降溫不可避免,2022年出口增速大機率會出現前高後低的走勢,出口預計逐漸向前期平臺迴歸,年度增速大致在5%—10%之間。
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未來出口回落的節奏和幅度仍有不確定性,同時也意味著出口對於我國工業生產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2022年將不可避免地降溫,但不至於出現斷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