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資料」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說起製藥業,它是我國競爭力相對薄弱的一個行業。去年6月,美國《製藥經理人》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排行榜,只有4家中國製藥企業上榜,而且都是30名開外。所以,“進口藥物依賴”是我國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然而,各位可能想不到,有一種藥,在歐美巨頭壟斷半個世紀之後,中國透過改良生產技術,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還一舉拿下了全球90%的市場,完美地闖出了一條逆襲之路。那麼,這到底是什麼藥?這就是接下來為各位介紹的維生素C。
維生素C又叫做L-抗壞血酸,有助於改善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是維持人類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很早以前,歐美國家就有日常口服維生素C作為保健的習慣。
但在維生素C大量生產之前,以肉食為主的歐美國家的民眾經常會患壞血病。比如在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等著名航海家率領船隊出海返航後,都出現“傷亡過半”的慘象,這並非他們與敵人大幹了一場,而是都得了奇怪的病,即我們所說的壞血病。
後來他們發現,青菜、水果可以預防這個病——不過,這離我們發現維生素C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直到1912年,科學家才提出了維生素理論;1928年,匈牙利化學家聖捷爾吉透過實驗首次提取出維生素C這種物質,這個發現也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而維生素C的工業化生產方法,則是由瑞士化學家萊希施特發明於1933年,這種生產方法同時被命名為“萊氏法”。但這位化學家卻將這一技術賣給了當時以紡織染料為主業的瑞士羅氏公司。也正是憑藉這一技術,讓羅氏徹底改頭換面,成為“藥壇一霸”。
作為全球第一家大規模生產維生素C的公司,羅氏很快就將這一“神藥”開發出具有預防感冒、治療小兒麻痺症等功效的藥物,同時還成功合成了維生素 B1 、B2 ,維生素E 和 K1。
而維生素投入市場後便在西方國家得到了廣泛使用,這使得羅氏公司“大賺特賺”。上世紀70年代,該公司的維生素在全球市場份額高達50%至70%。然而,羅氏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壟斷維生素市場,羅氏公司還與德國巴斯夫、日本武田組成了一個“維C壟斷聯盟”。在它們的操控下,維生素C的價格從1973年的4美元/公斤,飆升到1994年的18美元/公斤,飆漲了3.5倍。
不過,看似強大的“聯盟”,此時早已迎來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而這個對手,就是中國。追溯起來,早在1943年,我國在上海就開始小批次生產維生素C。到了1957年,東北製藥總廠設計了一套年產30噸的維C生產線,採用的生產工藝還是“萊氏法”。但這只是解決了從0到1的問題,我國維C依賴進口的局面並沒有改變。
雖然那時國內還在不斷完善萊氏法生產工藝,但主要指標始終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於是,中國科技人員另闢蹊徑,用最苦、最累的生物氧化來代替化學氧化,在不斷試錯、改進之後,終於打破了羅氏的技術壟斷,研發出生產成本更低的“二步發酵法”。該工藝曾在1980年獲得了國家科技二等獎,同時還在日本、歐洲、美國等地申請了專利。
自新工藝產生之後,不少國內藥廠也紛紛跟進,投入到維C的生產上,中國人由此吃上了便宜、有效的維生素C,並且還開始向國外出口。這一訊息引起了“維C壟斷聯盟”的警覺。
1985年,羅氏以550萬美元的誘人價格,提出購買“二步發酵法”這個專利,而當時中企的全球化思維不足,同意了這項買賣。幸好,我們也留了一手,只允許出售專利的境外使用權,國內的企業依然可以使用這個專利生產維生素C。
更出人意料的是,羅氏在拿到這項專利之後,只是為了防止歐美其它競爭對手利用這項工藝生產維生素C,自己也不用,而是繼續沿用50年前的老技術。但它卻忽略了中國這個點。正是有了這個“機遇期”,讓中國維C迅速崛起。到1992年,中國維生素C的產量已經高達2.6萬噸,其中出口2.3萬噸,佔據全球份額近一半。
眼看國際市場被中國企業收割,“維C壟斷聯盟”又打起了價格戰——短短三年裡,維生素C價格又從1994年的18美元/公斤,一路跌回到4美元。
雖然,中國企業在這場價格大戰中遭到一定損失,但“維C壟斷聯盟”的損招反而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接連遭到美國、歐盟的反壟斷調查,僅在美國,羅氏公司就被開出5億美元的天價罰單,其它維C巨頭合計也被罰款9.9億美元。
遭此一劫之後,“維C壟斷聯盟”元氣大傷,隨後在中國企業的反攻下,節節敗退,最終都退出了全球維C市場。至此,中國維C成功反殺,成為行業霸主。如今,全球超過90%的維C由東北製藥、華北製藥、石藥集團和江山製藥四家中國藥廠生產,就連美國進口維C原料的80%都來自中國。可以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維C市場,還會是“中國的天下”。
文 | 梁錦源 題 |凌明 圖 | 盧文祥 審 | 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