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商線上”(ID:dianshangmj),作者:楊泥娃,編輯 斯問。36氪經授權釋出。
“歡迎你來做DoorDash騎手,即便你沒有汽車,用腳踏車、滑板車也可以註冊……”
郵箱裡頻頻收到騎手註冊的邀請,讓還在美國讀大四的杜飛,一度想畢業之後先做個外賣小哥的工作。
疫情下的北美經濟受挫,就業壓力驟增,卻成全了不少外賣公司。規模大增的背後,一邊是緊鑼密鼓招募騎手維持高增長,另一邊是叩開IPO的大門走向資本臺前。
11月13日,由幾個華人創立的外賣平臺DoorDash披露了招股書,疫情帶來了明顯的超快速增長,也讓它在此期間成了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
但成長了7年的時間,DoorDash還停留在虧損換增長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美國市場的外賣爭霸賽才剛剛開始。去年,DoorDash花了約4.1億美元完成對競爭對手Caviar的收購。今年6月,歐洲最大外賣公司Just Eat Takeaway收購了昔日美國外賣標杆GrubHub;7月,Uber又以26.5億美金收購了美國一家外賣平臺Postmates,各方合縱連橫之下,DoorDash能真正成為美國版“餓了麼”嗎?
上市或許只是第一步。
疫情後營收翻3倍在矽谷有兩種孵化器,一種叫做Y Combinator(YC精英班),一種叫做其他。
從YC精英班走出了許多“獨角獸”企業,比如Airbnb、Dropbox等等,DoorDash也是其中一員。
從誕生之初拿到YC的 12萬美元投資開始,DoorDas一直頭頂明星光環。截止目前,DoorDash已累計完成超過25億美元的A至H輪融資,其中不乏軟銀、紅杉等明星股東。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DoorDash的IPO估值或將達到250億美元。
DoorDash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業務發展到了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一家外賣快送服務提供商,主要為使用者提供外賣預定、快送到家的服務。
從商業模式上看,DoorDash和中國的美團外賣、餓了麼一樣,消費者線上下單,商戶製作餐品,透過演算法由就近騎手接單完成配送,成為一個穩定的生態圈。不同的是,DoorDash沒有自建物流團隊,也沒有合作的第三方機構,而是以眾包的形式完成配送。
(招股書中展示了其飛輪效應)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一樣,只要有任何一種交通工具都可以到平臺註冊成為騎手,工作時間也有很大的自由度。
以國內的視角來看,這樣完全眾包的模式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從效率到客戶滿意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商業模式已經幫助DoorDash實現了“逆襲”。
2014年,一家叫Gubhub的外賣公司登上紐交所,坐穩當時外賣市場的龍頭。但這家公司只是把原來餐廳的電話配送業務搬到網上,實際配送還是由餐廳自己完成。並且很多入駐平臺的餐廳並不具備配送的能力。這不僅導致使用者對平臺信任感缺失,也讓平臺失去了護城河和價值。DoorDash的眾包模式一招命中了對手這個弱點,解決了配送的難題,輕鬆拿下了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目前Dashers(DoorDash的騎手)數量達到100萬,透過DoorDash平臺賺得超過70億美元。
而讓DoorDash走上快速發展軌道的,還是來自疫情的推動。
DoorDash在2018年、2019年營收分別為2.91億美元、8.85億美元;而在2020年前9個月營收已經漲至19.1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營收5.87億美元,翻了3倍。其市場訂單總額(GOV)也在今年前9個月飆升至165億美元,2019年全年GOV僅為80億美元。
除了今年二季度首次實現單季度盈利之外,DoorDash仍處於虧損狀態。2018年和2019年的淨虧損分別為2.04億美元和6.67億美元。2020年前三季度1.49億美元的淨虧損則較2019年同期的5.33億美元大幅收窄。
但DoorDash還有著繼續擴張市場的底氣,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DoorDash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及有價證券為16.11億美元,資金儲備相對充裕。
對於未來的核心競爭力,DoorDash在其招股書中概括為3點:從送外賣餐飲到“萬物皆可送”、為商家提供商業服務、會員體系的建設。
其實從這3個方面來看,很符合國內外賣企業的發展邏輯:不斷擴充配送產品的種類,為商家在後端提供全鏈路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同時擴充消費者端的會員體系以增加使用者對平臺的粘性。
3個華人撐起美國外賣半邊天Copy from China。從這一層面看,DoorDash是國內外賣平臺的“學徒”,而且這家公司本身流淌的就是華人血液。
創始人徐迅,是一位出生在南京的80後青年。他把自己父母在美國打拼的經歷寫在了招股書的開篇,表達自己創辦DoorDash的初衷正是為了幫助像他母親一樣的人。
他的母親是一名醫生,但中國的醫生執照並不能在美國行醫。因此他的母親在連續12年的時間裡,每天打三份工才攢夠了接受醫師培訓的費用,其中有一家中國餐館他自己也曾在那裡洗過碗。他的母親後來重新拿到執照後開了一間診所,運營至今已有20年時間。
在許多投資者論壇中,很多人表示招股書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創始人母親的經歷。這樣真情實感的表述,無疑是打動資本市場的好故事。
而另外兩位合夥人,是他在斯坦福認識的兩位中國華裔Stanley Tang和Andy Fang,目前徐迅擔任公司CEO,另兩位創始人擔任董事。
(三位創始人合影,從左至右分別為:Stanley Tang, Tony Xu, and Andy Fang)
招股書顯示,DoorDash將提供三類具有不同投票權的股票。A類普通股將授予所有者每股一票的投票權。B類股票將附帶每股20票,C類股票將沒有投票權。提供多種股票已成為矽谷的常見做法,尤其當CEO同時也是公司創始人的時候。
但在DoorDash的招股說明書中提到,Tony Xu(徐迅)和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Andy Fang和Stanley Tang預計將簽署一份投票協議,協議將賦予Xu對聯合創始人持有的B類股票行使“指導投票和投票”的權力,這也就意味著徐迅擁有該公司的全部控制權。
但在消費者層面,DoorDash背後的故事並不重要,在美國遍地的外賣平臺,使用者對平臺的忠誠度並不高。尤其是對很多華人來說,普遍體驗感不如國內,所以大家更多看平臺補貼多與少。
“這邊的送餐軟體太多了,uber eats、seamless、熊貓外賣……體驗上沒有太大差異,總體不如國內。”住在紐約的曾歡對「電商線上」說。
雖然沒有在使用者端建立足夠強大的口碑,但從資料來看,DoorDash的確撐起了北美外賣市場的半邊天。
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DoorDash斥資約4.1億美元完成對Caviar的收購。按2020年10月的總銷售額計算,DoorDash與Caviar累計佔據50%的市場份額,領先26%的UberEats、16%的GrubHub、7%的Postmates等其他玩家。
(圖片來自招股書)
“下沉市場”成為它的重要陣地,DoorDash在招股書中稱更傾向於在郊區市場和較小的都市地區發力,其在郊區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已達58%。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商家數量超過39萬,總的使用者數超過1800萬。商家在DoorDash平臺上的銷售總額已超過190億美元,其中2019年平臺上每一商家的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59%。
DoorDash也公佈了自己的會員數量。每月充值9.99美元的DashPass,就可以享受免平臺外送費的服務。截至2020年9月30日已擁有超過500萬名會員。
美國掀起外賣大戰如果回到國內市場來看,隨便一個數字拎出來都足以碾壓DoorDash。以美團2020第二季度財報來看,營收247.2億元,餐飲外賣日均交易筆數2.4億筆,活躍使用者數4.5億,商家數有600萬。
一方面在於中國5年前就已掀起的外賣之戰,市場教育和使用者培養早已完成;另一方面則是兩個市場根本上的不同。
B站up主“我是郭傑瑞”曾做過一篇關於中、美外賣的影片內容,有100多萬次觀看。影片中他在美國完成了一次線上點單,不僅可選商家有限,並且配送費很貴,還要等45分鐘。
他總結出了兩點很重要:一是美國的餐廳很多都接受電話點餐,並不願意接入線上平臺,因為平臺會收取佣金,所以那些生意好的餐館不會掛上網;二是國外的外賣平臺配送費一般在3美元以上,同時還要給騎手支付小費,算下來價格很高。
所以線上外賣平臺要想吸引到餐廳的合作,就要給餐廳帶來更多新客戶,而不僅僅是把老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從門店點餐改為平臺點餐。
有資料顯示,中國外賣行業的滲透率為6.1%,線上化率為74%。對比之下,美國外賣滲透率非常高,為12.5%,但線上化率僅為6%。也就是說,中國的外賣市場是被線上教育起來的,而美國的外賣市場線上下市場就已經成熟。
但疫情給了美國外賣市場一次重新改變的機會,線上外賣配送需求暴增,平臺大規模招聘新員工,也推動了當地食品店、餐館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店鋪的生意。
今年“網際網路女王”瑪麗·米克提交的報告中,也對線上外賣平臺有了著重描述:“我們認為按需和送貨上門服務透過一個非常時期永久性地擴大了他們的市場份額。這些按需平臺給消費者帶來的便利不言而喻,我們繼續判斷,按需平臺在美國提供靈活就業崗位的重要性被低估了。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尤其是亞洲,按需服務要比美國更加普及和更先進。”
作為按需經濟的重要部分,線上外賣平臺成了在存量市場帶來新增量的“好生意”,而當下的美國市場也發生了中國5年前的景象,割據戰正在外賣市場興起。
今年6月,歐洲最大外賣公司Just Eat Takeaway收購了GrubHub。今年7月,Uber以26.5億美金收購了外賣平臺Postmates。至此,美國市場基本確立了“三強”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外賣業務給Uber帶來的收入來源已經超過打車業務。最近Uber釋出財報。報告顯示,Uber在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為31.29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38.13億美元相比下降18%。
這其中,Uber第三季度網約車業務營收為13.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8.95億美元下降53%;快遞業務(主要是送餐)營收為14.5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6.45億美元增長125%;
對於Uber來說,外賣是它必須爭奪的重要陣地。
和中國市場的走向一樣,其實接下來外賣戰場將走向“下沉市場”。但美國的下沉市場恐怕會比中國的下沉市場更加難啃,因為在大中型城市容易形成規模效應,但再向其它中小城市的滲透成本和運營難度很大,尤其美國的外賣行業還面臨相對高額的人工費。
因此“燒錢”不能停,去年年底至今,包括“三強”以及其他一些垂直品類外賣平臺在內,美國外賣行業共發生了超過7起融資事件,共吸金超過4.6億美元。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DoorDash上市,美國外賣格局的排位戰才剛剛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