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待超儲率下降

  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資料顯示,三季度末金融機構超儲率為1.4%,是近年來的較低水平。超儲率下降引發了較多關注,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流動性偏緊,需要降准予以對沖。然而,超儲率下降這一現象並不能簡單和流動性鬆緊直接畫等號,需要理性看待其背後的成因。

  超儲率,也就是超額準備金率,被認為是衡量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關鍵指標。商業銀行在資產擴張過程中,如發放貸款、購買外匯、購買債券等,都會在其負債方派生出等額存款。隨著存款增長,銀行須按要求把相應的超額準備金劃轉為法定準備金,由此起到支援銀行資產擴張的作用。

  近20年,我國金融機構超儲率持續下降。2000年一季度,超儲率為6.8%;2012年至2016年,這一水平降至2.2%左右;2019年繼續降至1.9%附近;今年三季度再度跌至1.4%。

  需要看到,超儲率持續下降有其客觀原因:一是存款持續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隨著經濟增長,金融機構存款餘額持續增加,而日常支付清算所需的超額準備金並不需要與存款規模同比例增長,在此過程中超儲率會自然下降。二是支付清算和市場效率提高。隨著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的推進,資金清算效率提高。再加上貨幣市場快速發展,也為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資渠道,有利於降低其超額準備金需求。三是貨幣政策操作機制不斷完善,與市場的溝通更多也更有效。公開市場操作從以前的每週兩次增加至每日操作,反覆溝通引導市場主體多關注市場利率等,均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預防性超額準備金需求。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近兩年,貨幣市場利率波動性明顯降低,較少聽到市場“錢緊”的聲音,這也使得金融機構不必再提前“攢錢”予以預防。四是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能力增強。透過開發流動性管理系統,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已經能夠實時掌握全行的資金往來情況,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超額準備金需求下降。

  再加上2020年4月央行將超額準備金利率由0.72%下調至0.35%,金融機構吸收活期存款存放央行的套利空間消失,金融機構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意願隨之下降,進而使得超儲率有了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超儲率雖然在下降,但近年來金融市場流動性保持了合理充裕,貨幣市場利率持續平穩執行。從國際經驗看,流動性總量高低與市場利率執行的平穩性並不直接相關。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常態貨幣政策時期,美國存款類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總量僅為20億美元左右,但這並未影響其貨幣市場利率平穩執行。

  因此,不能認為超儲率下降就意味著流動性收緊,也不宜將超儲率偏低作為判斷降準的依據。近期,在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以專欄的形式重提超儲率問題,與市場進行了清晰的溝通,其目的在於引導各方正確認識超儲率及其下降的客觀原因,理性看待超儲率下降的現象。觀察市場利率才是判斷流動性鬆緊程度的科學方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果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98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學看待超儲率下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