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河:發揮宏觀政策調節作用 助力經濟執行提質增效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
資料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1至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開局之年,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主要宏觀指標總體處於合理區間。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2021年,我國出臺了一批穩增長的宏觀政策,中國經濟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展望未來,還需將提高經濟執行效率和質量放在突出位置,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保持較好發展態勢 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
馬曉河指出,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五方面特點:
一是一批穩增長的宏觀政策措施先後出臺,為中國經濟穩定恢復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在財政政策方面,今年中央財政直達基層資金有效分配使用,有序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援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得到及時落實,為企業減稅降費添動能。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繼續實施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惠企利民,更好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二是經濟總量規模穩定持續擴大,人均GDP水平繼續向高收入國家門檻靠近。2021年前三季度GDP增長9.8%,全年經濟增長預計增長8%以上,高於年初的預期目標,經濟執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同2019年相比,兩年平均增長5.1%以上。
三是創新引領,重大科技任務加快推進,首批國家實驗室掛牌,全面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
四是經濟增長結構不斷最佳化,新動能不斷形成。從供給看,在產業結構中,製造業佔比提高,高技術製造業較快增長,服務業貢獻率提升。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15.1%。7月份,國務院頒佈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等不斷產生,增長新動能加快形成。
五是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有增長,民生福祉有改善。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全年超額完成1100萬就業目標任務已成定局,同時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也實現了增長,外出務工規模也基本恢復到疫情前同期水平。隨著經濟穩定恢復,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長。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46元,同比實際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同比實際增長11.2%。
穩字當頭 提高經濟執行效率和質量
馬曉河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接下來,要堅持穩字當頭,將提高經濟執行效率和質量放在突出位置。
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馬曉河認為,在現有宏觀政策“積極+穩健”組合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可適當寬鬆一些,穩健的貨幣政策可保持中性偏鬆一些,將“寬和松”的部分主要用於支援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此,要最佳化投資結構,公共投資要向補短板、強民生傾斜,向培育未來潛在增長力投資傾斜。
馬曉河表示,明年的財政、貨幣政策應更加突出支援消費。增加消費離不開增加居民收入,要把穩定和開拓城鄉居民就業渠道,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放到宏觀政策的重要位置,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適度增加低收入人口轉移性收入,同時,適度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人口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
同時,繼續對企業實行制度性減稅降費,以減輕企業負擔。儘快落實自強自立的科技政策,培育市場創新主體,搞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援企業創新,進一步落實企業創新的稅收加計扣除政策。
加快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型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緊緊圍繞高階新材料、重大技術裝備、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技術、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北斗產業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高階醫療裝備和創新藥、農業機械裝備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實施培育“隱形冠軍”企業計劃,在重點產業鏈和關鍵環節打造一批優質的中小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