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貨,越南無法成世界工廠,德國製造不再是榜樣
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目前已在全球市場具有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性。與此同時,近年中國製造在許多之前起步較晚的領域也正取得新的突破。事情的一個新進展是,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最新訊息表明,中國也許是世界工廠,但從來都不是汽車出口大國。但現在這一情況正發生改變。
該外媒10月23日報道,進展令人滿意:特斯拉公司宣佈,將開始向歐洲一些國家出口在中國製造的Model 3汽車;寶馬公司在全球範圍銷售的iX3電動運動型多用途車將由寶馬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合資企業華晨寶馬生產。外媒稱,中國有望成世界電動汽車工廠。分析認為,按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而言,未來中國作為全球汽車工廠的趨勢或更加明顯。實際上,這也是中國製造在全球不斷取得領先地位的一個縮影。
我們依然以電動車生產為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表示“中國的供應商極具競爭力,可能是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相較之下,擁有強大汽車製造能力的德國經濟或遜色。對此,德國電視臺數週前曾報道稱,德國製造在電動車、人工智慧、高鐵、5G技術……許多領域落後於中國。”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萊徹教授對此表示,是時候更新你的知識了,德國經濟和製造奇蹟已經不再是榜樣。
而更多跡象表明,德國製造面臨落伍的現象還發生在日本製造,韓國製造的許多方面。例如,日媒數週前報道稱“日本技術立國招牌褪色了”的疑問,並從基礎研究能力、應用開發能力、盈利能力、新陳代謝能力四方面,說明日本的創新能力未提高。這一點,從日本製造不斷出現造假等醜聞就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韓國《亞洲經濟》早在2017年曾報道,韓國一家大企業社長前往中國出差時,他切實感受到韓國製造正在被替代。路透社也曾報道稱,韓國製造正在被不斷崛起的中國製造蠶食鯨吞。那麼,近年大舉發展製造業,並試圖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印度和越南,其製造業真正水平又如何了呢?
對於印度製造,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稍早前分析,印度製造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製造所謂的“拼湊式創新”是物資稀缺的產物—印度人把零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印度製造名字取得響亮,但卻像是“海市蜃樓”。
與此同時,印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不可替代。《印度斯坦時報》稍早前援引調查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8973名印度消費者中,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無可替代。而事情的另一個新進展是,近期印度大量紡織業訂單正轉移到中國生產。比如,浙江一家企業今年6月突然接到了此前原本應該在印度生產的西班牙ZARA幾十萬條桌布的長期訂單。目前,中國許多紡織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5月。
而關於越南製造,CNBC稍早前援引專家分析認為,全球製造業工廠設施將變得更加分散,處於東南亞的越南並不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事情的一個新進展是,由於美國等西方市場對越南製造業的訂單大幅減少,導致越南輕工業產品疲軟,出口訂單下降,越南的工廠出現大量失業。
不僅於此,資料顯示,越南只有5500萬製造業工人,這與生產大量製造業商品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水平相距甚遠。而在生產能力方面,越南許多生產原料都不能自給自足。例如,越南生產醫療商品的無紡布目前還不能自給自足,都嚴重依賴從中國企業進口。有美國專家表示,在越南建廠的生產原料等成本要高出很多。
實際上,對於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性和優勢,美國消費者和美國一些機構就十分有發言權。除本文前面提及的美國電動車企特斯拉對中國工廠的依賴之外,另一個新進展是,華爾街投行高盛不久前釋出的最新報告稱,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總體優勢完好無損。
而路透社兩週前報道,美國許多零售商都在加緊進口聖誕節的商品,例如,一家美國桌遊生產商從它位在中國的工廠額外訂購了100萬套卡牌,為聖誕節銷售做準備。亞裔美國人郭洪表示,孩子們書包裡的幾乎所有文具,圖釘、膠水、貼紙……無一例外。
無獨有偶,在美國數週前一場聽證會上,有美國消費者被記者問到“你們進口的這款中國商品有沒有其他替代品?”答:“沒有,美國消費者就喜歡這款中國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近期重要公共活動上需要的多種商品也都來自中國製造,包括帽子,宣傳用品等等。中國製造業規模已位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