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杜燕飛)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淺水水下采油樹投用、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一號”建設完工……今年以來,我國油氣企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持續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助力經濟穩增長。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到2025 年,原油年產量回升並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 2300 億立方米以上。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梁昌新此前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國家能源局將組織有關企業全力以赴,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加快管網設施等重大工程建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我國正處於穩增長的關鍵時期,現階段推動經濟平穩執行的前提依舊是能源安全。另一方面,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原油供給的波動性與不穩定性顯著增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原油等能源資源儲備,才能增強經濟在應對複雜國際形勢的韌性。
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淺水水下采油樹投用
7月17日,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開發專案在渤海海域錦州31—1氣田點火成功。深埋於地下2000多米的天然氣透過水下采油樹系統穩定輸送到平臺火炬臂,單井試採氣量達31萬立方米/天,可供1500個家庭使用1年。
該專案在渤海海域錦州31—1氣田點火成功。受訪者供圖
據瞭解,水下采油樹是水下生產系統的核心裝置之一,它連線了來自地層深處的油氣和外部的油氣運輸管道,可以控制油氣的開採速度、實時監測和調整生產情況,就像是油氣田井口的智慧“水龍頭”。
“我們歷時三年整合國內外100餘家供應鏈,完成國產化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的1358個零部件的設計、加工、組裝和測試工作,攻克了淺水水下生產系統技術難題,國產化率達到88%。”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喻貴民介紹,此次投用的水下采油樹總成長寬為3.3米,高度僅為2.65米,整體重量24.8噸,相較於常規水下采油樹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同時還專門設計了‘全包裹’型外部防護裝置,可有效避免漁網拖掛和船舶拋錨下砸等安全風險,更加適合淺水使用。
“透過水下生產系統代替海面上的導管架平臺,能在不影響航運等用海需求的情況下有效開發油氣資源,助力渤海油田上產4000萬噸油當量。”中海油研究總院院長米立軍表示,我國首套國產化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的成功自主研發,解決了渤海油氣開發的難題,還可為國內外其他海域同類型油氣田的開發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一號”建設完工
7月15日,位於珠江口盆地海域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一號”機械完工,整套生產裝置具備生產條件,助力提升我國深海能源開發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海基一號”上部組塊海上安裝現場。受訪者供圖
據瞭解,“海基一號”是國內首次在300米級水深海域設計、建造、安裝的固定式石油鑽採平臺,集鑽井、生產、生活為一體,總高度達340.5米,單層甲板面積達7700平方米,總重超4萬噸,高度和重量均重新整理了我國海上單體石油生產平臺紀錄。
“‘海基一號’建設歷時28個多月,完成了1座3萬噸級導管架、8個上部單體結構物等核心設施建造安裝,以及25.6千米海底管道鋪設,高峰時期投入人力超1000人。”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袁瑋介紹說,“海基一號”專案團隊創新應用深水導管架整體設計、封艙隔板設計、大尺寸大跨度大噸位結構物多臺吊機聯合吊裝、數字孿生運維等先進技術,從基礎理論、結構型式、設計理念、施工工藝到執行維護等方面提升了深水導管架設計建造技術。
據悉,“海基一號”計劃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服役於陸豐油田群區域開發專案,該專案全面投產後高峰日產量可達6500噸,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進一步提高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