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6年提出來核心資產理念,當時的宏觀背景是供給側改革做減法,強者恆強,“剩者”為王,贏家通吃。從2016年到如今,受益於行業競爭格局不斷最佳化的龍頭公司,走出5年結構性長牛,大家習慣了大盤龍頭型核心資產“躺贏”。
傳統核心資產的長牛已經告一段落,或者說,進入新階段,從大盤龍頭型核心資產,轉向科創小巨人為代表的“未來的核心資產”。 現在大盤龍頭型核心資產,無論是****還是**,已經頹勢盡現了。
從最新的宏觀背景來看,社會現在越來越討厭躺贏了,監管政策開始加大力度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大力反壟斷,反“躺贏”,可以看到,對於網際網路巨頭如此,對銀行、地產的政策導向也是要向實體經濟讓利,凡是躺贏型的商業模式都會面對這種問題。
未來的投資機會,更要關注科創小巨人,市值下限從30億到100億,上限500億到800億,魚龍混雜需要精選;更要關注遠期現金流貼現和未來增長的動能,更要圍繞科技創新的進展和市場空間、行業併購重組的機會以及各種政策紅利。”
“中長期大國博弈的角度分析,中國這一輪科創長牛才剛剛開始。
第一點,從美國經濟政策的“底牌”和經濟發展邏輯的角度看,美國低利率環境是中長期常態,透過債務擴張、資本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向科創、科技硬實力的方向加大投入;
第二點,從中國基本面角度看變化,從2019年開始、以先進製造業為核心驅動主導因素的朱格拉週期已經啟動,新能源車、智慧製造、算力產業鏈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崛起。
第三點,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科技創新大發展。”
“與時俱進,在時代大背景變化之下,我們要擁抱未來的核心資產,但是,未來的核心資產股票的市值都偏小,怎麼來投資呢?有幾種方式:
一種方式:以PE的思維進行深度研究、戰略投資。
另一種是,相當於撒胡椒麵,按照組合投資的方式精選一籃子股票,不追求暴利,在100億到500億之間找細分行業龍頭配置,成功的機率大大提升,基本上已經是行業具有壁壘、具有領先優勢的公司。”
“美債收益率上行以及美元的反彈,都要依附於為美國經濟服務,美債收益率或者美元的反彈不會超越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基於這個邏輯,雖然明顯看到,美國經濟在二季度已經是到了一個相對峰值,通脹也是到了相對峰值,但是在這個時候大家去擔心美元的反轉、美債收益率反轉,簡直杞人憂天。”
“美國未來的貨幣政策有一個紅線,就是不能把自己玩崩了。低利率為美國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為美國的債務擴張型刺激經濟的道路,進行保駕護航,最終它就達到了的兩大目的:第一大目的是什麼?透過美國股市,這高效的市場化孵化器,推動美國科技創新。第二個目的:用錢買時間,利用規則來實現競爭優勢。”
“短期成長行情還沒完,百年大慶之後,科創行情沒完。就算是指數反彈告一段落,後面依然會維持結構性行情,依然不改變科創長牛的大趨勢;如果大盤有震盪,對於優質的這種科創細分領域的小巨人,恰恰是一個買入的好時機,這是從短期的維度。
下半年總體行情就是在平淡中尋找新奇,市場不具備大牛大熊,但是,重點在科創行情。從節奏的角度來說,下半年相對是先抑後揚,三季度風險會略略有些擾動,但是,有驚無險,而震盪是吹響了風格切換到優質成長的號角。”
以上,是興業證券(9.280, 0.29, 3.23%)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6月30日在興業證券北京核心客戶小範圍交流專場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張憶東對未來的行情進行了展望,認為下半年並沒什麼系統性風險,如果要擔心風險,那就是化解三大存量風險,三季度是信用風險密集釋放期,可能引發短期擾動。
但是,國內有政策對沖,貨幣不會緊,最終,有驚無險,不用擔心“閃崩”(注:短期快速調整),2018年熊市不會在今年下半年重演。
對於海外市場,A股投資者擔心的美元、美債收益率反轉,張憶東也給了“定心丸”,認為低利率將會長期存在,美股下半年也不是熊市。
同時,他結合大國博弈背景下中美長期競爭戰略選擇,以及當下國內以及海外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幾方面問題,對後續市場可能存在的長趨勢機會,給出了明確的分析判斷。
聰投整理了張憶東交流精彩內容,經憶東總確認授權釋出。
各位機構投資者,大家好,今天跟大家重點彙報一下我們的中期策略《擁抱未來的核心資產》對於下半年行情進行分析和展望;另外,圍繞短期行情及市場風險,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最後,立足長期的大趨勢,我們推薦科創小巨人,“科創”長牛才剛剛開始。
現在沒有系統性風險
不用擔心“閃崩”, 不會重演2018年
2、3月份調整的衝擊度可能都難以達到
我們先從短期行情說起,七一之後的行情會不會超預期的風險,會不會出現有些機構擔心類似08年奧運會的那一幕?
我認為,現在沒有系統性風險,不用擔心“閃崩”(注:短期快速調整),今年政策不急轉彎的基調下,下半年要化解存量風險、經濟將趨弱,那麼,貨幣流動性不會收緊。
如果說大家要擔心風險,我建議大家注意“三季度是穩增長壓力不大的一個視窗期”,所以,“七一”之後要抓緊解決問題、把基礎夯實,因為到了四季度,GDP一下子回到了5%左右,那時候穩增長是略有壓力的。
這種背景下,有種可能性,就是政策風險的力度比較大,這是小機率。
所謂的比較大, 就是影響A股類似春節之後2月中旬到3月中旬那種級別,但我傾向於說,七一之後可能連那種級別的衝擊度都達不到。
因為2月中旬,經營性貸款違規流入樓市,對於地方融資平臺進行清理整頓,控制地方債務、控制政府槓桿,這些在執行過程中,力度是比較大的。
七一之後,毫無疑問地,肯定還是會抓住這個視窗期,去化解存量風險。化解存量風險,不要低估領導層的智慧,在不急轉彎的調子下,絕對不能重演2018年。
如果說要小心的,化解存量風險主要包括,下半年房地產風險,二季度幾個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的風險已經在陸陸續續暴露;另外,要小心會不會有一些金融機構風險、以及部分地方債務違約風險。
8月1號開始,土地出讓金由稅務部門進行徵收,不是由地方政府來收了,這會不會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特別是高負債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風險、債務違約風險有可能暴露,節點快了7月底,慢了要到8月份才有可能。
化解存量風險或導致信用增速下滑
對沖“緊信用”是大機率,下半年宏觀流動性不緊
下半年化解存量風險,信用風險將階段性和結構性顯著提升,如此面臨兩種情形——有沒有貨幣寬鬆政策進行對沖?
第一種情形,如果沒有對沖,三季度可能出現緊信用和緊貨幣雙殺,那麼,股市跌的時候,前面已經跌過的價值股,比如說金融地產,可能也順勢跌一跌,短期反而有相對收益。但是,二季度風生水起、漲的好、獲利盤比較大的明星成長股,可能會跌得更多一點。
這是情景一,就是“不對沖”,是小機率事件。因為從2011年開始,經過了這麼多次的宏觀調控,我們領導層進行預微調的能力和經驗已經越來越豐富了。
情形二的機率,更大一點,當信用風險釋放的時候,宏觀流動性不緊,反而區域性的流動性很鬆。宏觀流動性不緊,主要是從貨幣層面。從信用的角度來說,房地產的債務風險,以及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引發房地產、基建相關產業鏈條的信用收縮風險。
怎樣對沖三季度的“緊信用”?可以圍繞著十四五規劃、科技創新、新的發展方向、新的發展格局,在一些新的增長點進行發力;依託於這種新的增長點進行信用擴張。
情形二的狀態你可以類比2013年,但是今年的衝擊會遠遠小於2013年“錢荒”。那時候風險釋放是壓力測試,之後是有政策對沖的,2013錢荒之後年行情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當時成長股、TMT繼續漲。
我們在4月初講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時提到快則4月下旬,慢則5月中旬應該啟動“百年大慶”行情,是反彈的一個視窗期。而今天這次會議,不是建議大家趕緊跑,不是的,而是說大家在“七一”之後不必驚慌,可以淡定一點。
我剛分析了,如果說三季度有風險,那風險的級別是什麼樣的?機率是什麼?結論是有驚無險,化解存量風險可能導致市場短期驚擾,但不是系統性風險。
短期行情將會有分化
現在還是應該買價效比好的成長
現在如果還想買什麼東西,我們還是認為應偏成長一些。後面行情兩種機會:
第一種是趨勢性機會,是成長行情,將面臨中報業績能否兌現,7月份中報預喜就會越來越多出來,中報會讓成長股出現分化。前面漲得挺多的股票、趨勢性賽道行業的,究竟是題材股?還是真的牛的公司?如果中報真牛,那高增長高估值還能延續。
反過來說,題材股,前面上漲時講的邏輯,如果在中報不能得到驗證,是有下跌風險的。
最優質的成長,特別是各個細分行業的龍頭、那些小巨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可以淡化它的短期估值,更關注它的業績高成長,大家要關注的可能是未來三五年成長空間的貼現,把遠期的現金流貼現過來,而不要太關注於靜態的PE、PB估值。
這是從成長的角度來說,後面一個階段,會有分化,要關注價效比好一點的成長股。
上游週期股中報好,但要做交易節奏
高性價比的成長才是更好的選擇
第二種機會是短期博弈層面。毫無疑問,今年中報這些週期股、價值股,有很多業績會非常好,好得驚人,因為去年挖了一個大坑。
坦率說,它的機會是要做交易。如果感覺下行風險不大,而業績可能會有一個向上的超預期,現在逢低來埋伏,到出業績的時候,比如說七八月份的時候,還是要擇機賣的。這個短期博弈,比較辛苦,偏上游週期股真的是要做節奏的。
比較成長股和週期股,總體來說,我偏向於既有成長屬性又有業績、高性價比的成長,科技、先進製造,包括,機械、個別的軍工股、新興消費、電子領域等等,還能淘一淘金。
這是今天彙報的第一部分,總結三句話:
第一句話,成長行情沒完。5月初我提出,科創板引領“未來核心資產”長牛,剛開始。
第二句話,有驚無險。關注7月份高層會議對下半年經濟進行的部署,再做判斷。
第三句話,市場風格,下個階段,還是成長為主導,另外,中報找績優股的交易機會。
上面這是跟大家彙報的短期行情分析。
中長期大國博弈的角度分析
中國這一輪科創長牛才剛剛開始
現在擔心美元反轉、美債收益率反轉,簡直是杞人憂天
下面從中長期的角度來說,用大國博弈的角度來去看,中國科技、中國先進製造驅動的這一輪科創長牛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總體的結論,下面分為三個方面進行彙報:
第一個方面,我們來看美國經濟政策的“底牌”和經濟發展的邏輯。
美國現在所做的事,有點跟我們的常識不一樣;很多投資者的常識還是2000年至今的一系列市場規律,會覺得估值貴了就要崩,或者一旦有通脹了就要崩,一旦縮表了就要崩。
我們經歷過這些事情,還是要看它背後的邏輯。00年代至今,2018年是個分水嶺。在2000年、2008年,美國是一超獨霸,沒有挑戰者,當時充滿了自信,可以很自信地把它的經濟用一個週期性危機進行出清,甩鍋給全世界;先關機再重啟,把記憶體垃圾全扔了。
但歷史並不是一直這樣。
在70年代的時候,無論是政治軍事上面,蘇聯給它的壓力,還是經濟上面,日本德國給它追趕的壓力,在70年代,美國沒有那麼自信。
現在我們再往前看,1942年到1951年,美國當時的債務率也是非常高,特別是1945年二戰以後,軍人復員,就業一下子是問題了,變成了高債務率、高失業率,通脹也很高。
但是一直到1951年,美國一直在搞YCC(債券收益率曲線控制)壓住長端利率,壓住美國的無風險收益率,用時間來消化美國的債務風險,提高美國的核心競爭力。
當美國感覺到它有了競爭者,不是那麼自信的時候,反而,會用規則去實現它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美國競爭力的提升,不一定透過危機的方式。
想清楚了這點,你就知道,美債收益率上行以及美元的反彈,都要依附於為美國經濟服務,美債收益率或者美元的反彈不會超越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基於這個邏輯,雖然明顯看到,美國經濟在二季度已經是到了一個相對峰值,通脹也是到了相對峰值,但是在這個時候大家去擔心美元的反轉、美債收益率反轉,簡直杞人憂天。
所以我在3月初當時美債收益率快速飆升時,就給大家吃“定心丸”。
我當時就說,不要太關注美債收益率的趨勢性的上行,我當時提出來的美債收益率有反彈,但是無反轉。
美國的貨幣政策有一個紅線,就是不能把自己玩崩了
美股泡沫主要體現在垃圾股上,不是在優質成長股票上
低利率環境下,美國將透過美國股市來推動美國科技創新
在大國博弈大的格局下,現在美國沒有意願也沒有信心刺破債務泡沫,未來的戰略很清晰了,就是用錢買時間;它是在實施MMT貨幣理論實驗,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目的就是利用低利率試圖維持一個債務擴張型的復甦道路。
低利率是為美國債務擴張型的刺激道路保駕護航的。最近拜登新版基建計劃,打了折扣,但也是近幾十年最大規模的,仍要靠債務擴張。本來拜登說了一個8年2.3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美國的兩黨博弈噼裡啪啦一通,現在才1.2萬億,低於預期。
我們也不要看笑話,畢竟,美國兩黨政治的利益最大公約數,是怎樣才能夠贏得與中國的競爭。所以,美國未來的貨幣政策有一個紅線,就是不能把自己玩崩了。
低利率為美國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為美國的債務擴張型刺激經濟的道路,進行保駕護航,最終它就達到了的兩大目的:
第一大目的是什麼?透過美國股市,這高效的市場化孵化器,推動美國科技創新。
現在,大家質疑美國的股市泡沫太大了,美股結構性的泡沫是有的,但這個泡沫主要體現在垃圾股上,反而不是在優質股票上面。
因為低利率的情況下,美股總體的估值偏高也是合理的。比如標普500的總體PE估值,現在處於過去這幾十年75%的分位,是在高位,但如果低利率是常態,美股就不是熊市。美股的主心骨FAAMNG無論是微軟、谷歌、 Facebook都不貴,估值也就20來倍。
美國的指數權重更多的是被FAAMNG這六大成長龍頭來左右的,坦率地說,比我們的一些核心資產還有競爭優勢,價效比更好。這六大成長龍頭不垮,你指望美股出現系統性的熊市,或者說指數性的熊市也不現實。
當然了,像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週期股、價值股,特別是散戶加槓桿買的,跟它們自己相比,估值是歷史極高的位置,這一塊要小心大跌風險。
我們要透過相對高估值的表象,來看美股它去推動創新的動能,現在發揮得很好。比如,美國現在用 SPAC的方式快速把創新型資產IPO上市,比以往到納斯達克上市更容易。美國現在是在用它的規則優勢去驅動創新,資本市場對於美國的重要性非常之強大。
對美國而言,它也不需要是瘋牛,後面美股只要是高位震盪就行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比如,有些週期的股票,可能哪來哪去,那些價值股、垃圾股可能有大的波動,但是,從5月底以來,美股風格已經開始轉向了高品質、高質量的優質成長,這才是長邏輯。
美股優質成長有兩塊:一塊是FAANG這類東西,真的不貴;還有像生物科技、SAAS這些東西,最近表現也都非常好,包括人工智慧這些東西也都會很好。
科技、先進製造和內需是未來中美進行經濟競爭的三大高地
具有科技含量的先進製造,是未來幾年中國科創牛市的主心骨
低利率環境,幫助美國試圖達到的第二個目的:用錢買時間,利用規則來實現競爭優勢。
所謂利用規則來實現競爭優勢。比如,財政赤字貨幣化,如果是亞非拉的國家甚至80年代的中國,這種高債務擴張就會導致本幣出現暴跌、通脹惡化。
但美國利用它的規則主導者的優勢——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過去一年美國每次財政刺激時短期美元都反彈,現在美元指數在90左右徘徊,通脹也沒失控,MMT效果不錯。
中長期,美國試圖在哪裡贏得經濟競爭的優勢?聚焦未來中美進行經濟競爭的三大高地:
第一個領域,毫無疑問是科技,美國非常有優勢。
但是,中國面對美國壓力,憑藉巨大的內需市場優勢,積極推動自主創新,你不跟我玩,我自己來玩。一種是,像半導體產業鏈最明顯,我們的確比美國落後,但是我們市場空間廣闊,我們技術替代市場很大。另外一種,像5G、數字經濟等領域,我們是有優勢的。
總體來說,科技這一塊中、美各有千秋,美國可能體現在一些高科技、更前瞻的領域,而中國體現在科技“補短板”以及數字科技、算力為先進製造賦能那一部分。
第二個領域就是先進製造,中國有優勢。
中國的先進製造領域,相對美國的優勢明顯,最典型的是新能源車、清潔能源這一塊,還有智慧製造裡邊的細分領域,也包括一些新材料。中國先進製造的能力越來越強大,經過這次疫情,更有自信了,全球對中國的製造業也都更加信任。
未來中國的新增長機會,恰恰是科技跟製造的結合。具有科技含量的先進製造,是未來幾年科創牛市的一個主心骨。
這一次科創牛市,和2012年到15年那一次的所謂創業板主導的所謂創新牛市,不一樣。那時候偏移動網際網路,是一種模式創新,是一種網際網路應用方面的創新;而這一次更多是立足於科創硬實力,包括製造產業鏈的升級、科技補短板、發展效率的提升等。
第三個領域,就是充分發揮內需市場的優勢。
像歐洲、韓國等,雖然是西方陣營,但中國是他們最重要的出口市場,所以,在經濟領域裡面,大家該做生意還是做生意。甚至和美國,在經貿往來上還是可以合作。
原因是什麼?因為,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內需市場,中國的內需足夠大。
中國內需消費,未來的亮點恰恰還是在新消費,圍繞著人口結構的新消費,主要是生物醫藥、醫療服務(包括醫美)、國潮品牌消費等等。
圍繞著新的消費,又對於先進製造業有了新的賦能或新的供給要求。比如說,像戶外運動馬拉松、登山,戶外運動對於的品牌服飾、對透氣性等新材料的要求都有明顯提升。
以上這三個領域,是未來中長期大國博弈的聚焦點,美國要利用規則來提升競爭力,中國也一樣。
想清楚美國的底牌,美股有驚無險
發展科技硬實力,是中美行情共振的方向
想清楚美國的“底牌”,知道美國是用錢買時間,透過中長期低利率環境來提升經濟競爭力,那麼,大家就不要總覺得美股要崩盤。A股投資者對美股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擔心美股會有系統性風險進而拖累中國A股、港股。這個擔憂有點相對過度了。
美股會有波動,但是有驚無險,低利率環境下刺激經濟競爭力,不會輕易出現大熊市。
從第一個方面,大國博弈之下美國應對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次中國的科創行情,未來存在共振,或者說美股的對映,美國經濟未來是依靠科技創新,同樣,中國這次也是以科技硬實力為核心的長牛行情,不是類似2012到2015年那樣的水牛、槓桿牛、人造牛市。
以先進製造為核心的結構性朱格拉週期已經開始了
體現在新能源車、智慧製造、智慧駕駛、算力產業鏈等
代表的先進製造崛起
第二個方面,我們從國內基本面的角度來分析。
未來數年,伴隨“十四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2035遠景目標等等落地,中國科技、先進製造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凸顯。
我在2019年底就曾提出,以先進製造為核心的結構性朱格拉週期(裝置更新的投資週期)已經開始了。這個朱格拉週期不是中國2001年到2010年那種城鎮化工業化驅動的總量型朱格拉週期,而是類似於2009年到2019年美國移動網際網路的朱格拉週期。
那個時候美國把中國的整個蘋果產業鏈都帶動起來,但是這一結構性的朱格拉週期並沒有帶動美國的像底特律這樣的鐵鏽地帶,它們照樣沉淪。
這一次中國的朱格拉週期更多地體現在新能源車產業鏈、智慧製造、智慧駕駛、算力產業鏈、數字經濟對製造業的賦能等等,體現在先進製造業的裝置更新投資趨勢性增長。
我們現在在與時間賽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科創的大發展
第三個層面,百年大慶後,下一步要考慮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性事件。
在大國博弈背景下,一旦那件事情發生,要防止被卡脖子,我們在考慮投資的時候,要考慮把遠期因素折現過來,要未雨綢繆。
我們現在在與時間賽跑,科技強、至少沒有明顯短板,那麼,就不用擔心以前蘇聯撤專家導致困難一類的風險重演。
科技強,為製造業賦能,製造業強,軍工就不會弱,國防力量就會越來越強。
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目標,未來5到10年我們一步步走,對應的就是中國科創的大發展,這是從政治經濟學的維度來說的。
就算我們不考慮地緣政治、臺灣地區問題,在後疫情時代,隨著全球疫苗的普及,美日澳等國對中國不友好的勢力,還是會千方百計地把產業鏈、供應鏈從中國轉出去,哪怕不能夠回到美國,還會挖我們的牆角,給到其他國家。
怎樣來避免挖牆腳?
中國的人力成本、人口紅利這方面並沒有優勢,我們必須要大力升級數字化、智慧化,充分利用資料經濟、算力優勢讓製造業更有效率,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說,這也是大勢所趨。
所以這是今天彙報的第二部分,我總結三點:
第一點,從美國經濟政策的“底牌”和經濟發展邏輯的角度看,美國低利率環境是中長期常態,透過債務擴張、資本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向科創、科技硬實力的方向加大投入;
第二點,從中國基本面角度看變化,從2019年開始、以先進製造業為核心驅動主導因素的朱格拉週期已經啟動,新能源車、智慧製造、算力產業鏈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崛起。
第三點,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科技創新大發展。
核心資產長牛進入新階段
從大盤龍頭型轉向科創“小巨人”
宏觀背景從供給側改革做減法、“剩者為王”
轉向反壟斷、反“躺贏”
所以,科創硬實力驅動的這一輪長牛行情才剛剛開始。
這跟過過去幾年不同,我在2016年提出來核心資產理念,當時的宏觀背景是供給側改革做減法,強者恆強,“剩者”為王,贏家通吃。從2016年到如今,受益於行業競爭格局不斷最佳化的龍頭公司,走出5年結構性長牛,大家習慣了大盤龍頭型核心資產“躺贏”。
傳統核心資產的長牛已經告一段落,或者說,進入新階段,從大盤龍頭型核心資產,轉向科創小巨人為代表的“未來的核心資產”。現在大盤龍頭型核心資產,無論是****還是**,已經頹勢盡現了。
在一個低利率的時代,疫情之後,國與國間經貿關係很難回覆到全球化這樣的蜜月期,還是逆全球化的思潮,這種時候傳統行業躺贏的公司,本身它就不具備前些年的優勢。
從最新的宏觀背景來看,社會現在越來越討厭躺贏了,監管政策開始加大力度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大力反壟斷,反“躺贏”,可以看到,對於網際網路巨頭如此,對銀行、地產的政策導向也是要向實體經濟讓利,凡是躺贏型的商業模式都會面對這種問題。
未來的投資機會,更要關注科創小巨人,市值下限從30億到100億,上限500億到800億,魚龍混雜需要精選;更要關注遠期現金流貼現和未來增長的動能,更要圍繞科技創新的進展和市場空間、行業併購重組的機會以及各種政策紅利。
擁抱未來的核心資產
深度研究戰略投資
或者,按照組合投資的方式精選一籃子股票
現在國家政策導向是反壟斷,防止社會上的“躺平”的消極氛圍和焦慮,鼓勵年輕人要盡力去奔跑,鼓勵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為了美好的明天去擁抱新機會,迎接新挑戰。
與時俱進,在時代大背景變化之下,我們要擁抱未來的核心資產,但是,未來的核心資產股票的市值都偏小,怎麼來投資呢?有幾種方式:
一種方式:以PE的思維進行深度研究、戰略投資。不是頻繁做交易,不需要擔心買的進、出不來,或者擔心難買;而是按照巴菲特的模式,去做它的二股東、三股東,買成戰略投資,把它從30億幹到300億甚至是1000億市值。
另一種是,相當於撒胡椒麵,按照組合投資的方式精選一籃子股票,不追求暴利,在100億到500億之間找細分行業龍頭配置,成功的機率大大提升,基本上已經是行業具有壁壘、具有領先優勢的公司。
對應普通投資者,可以立足長期定投式配置科創板創業板等相關的ETF,這是我的第二個建議。
近期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最關心什麼?
三個方面,都不是系統性風險
但是引發行情先抑後揚
最後,近期投資中國股市的海外投資者關心哪些風險?
第一,比較關心房地產。倒不是說他們想買房地產股票,而是擔心房地產風險的暴露進而引爆地方債務,進而引發金融風險。
我在給他們吃定心丸,大可不必擔心,現在相當於定向爆破、定向拆雷,而且爆破也不會引發系統性的風險。
我把**的例子舉給他們看,還是可以維持局面的,最多公司原有的大股東淨身出戶,資產和負債由其他人接盤,最多是這種狀態。而且這種狀態也是區域性風險,更多是個股、個券的風險,是茶杯裡的風暴。
我認為,三季度末,房地產股可能迎來機會。三季度可能是道坎,行業風險釋放,如果8月份都死不的,那可能就死不了。四季度海外和國內的經濟都會相對趨弱,到時候貨幣環境讓大家更加淡定。
活下來的房地產公司會有兩個機會。
第一,反彈的機會。有些死不了的公司也是按照有可能死掉、有可能破產給的估值,之後反而四季度會有反彈,反彈之後也還是會分化,那些還是按照以前的靠開發、靠傳統的高增長高中轉的模式的公司,就廢掉了。
反而,有一些公司未來會更加像美國、歐洲或者中國香港的地產公司,它的現金流非常好,它變成價值股了,三張表都非常健康,分紅也非常慷慨,這樣這些公司就適合保險公司當做類債券的標的。但是這種對於公募基金也是意義不大。
第二個機會,對公募基金經歷有投資興趣,是什麼?就是地產+X。
就是地產裡面,有些做醫療服務或是物管,與地產相關上下游的新業務越來越好,那麼它整個的估值可能就不一樣了。相比而言,我們更看好物業一些。
網際網路公司的監管風險最早也要到年底才明朗
未來網際網路會分化,有些淪為價值股
有些繼續創新將恢復成長估值
第二個風險,行業政策風險。
像網際網路、教育,靠著躺贏、靠著傳統業務模式經營的這些領域都開始被加強監管了。港股的網際網路已經跌了很多了,不貴了,但是,外資還沒有興趣去買,因為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網際網路的監管能夠最終能畫上一個句號,至少是一個大大的逗號,現在還不知道。
特別是涉及到幾個巨頭,他們後期會不會在業務方面有約束,這是要打問號的。資本的無序擴張,哪些算是無序擴張,哪些算是有序擴張?
去年11月,高層經濟工作會議對於網際網路就提及要防範資本無序擴張。每年都有工作總結,所以,從時間節點角度來說,最早今年11月,對網際網路的政策才會相對明朗一些。
所以未來,網際網路公司將會有所分化。有些網際網路巨頭可能就像當年的三大運營商一樣淪落為價值股了,三大運營商在00年代也曾是科技股,後來它就變成價值股,估值很低。
相反,有些擁抱創新,能夠投入新的科技創新領域、新的應用領域的,應該會恢復成長股的估值,就是盈利和估值的雙抬升。
第三個海外比較關心的是,下半年經濟增長、政府債務、反腐等宏觀層面的問題,特別是,下半年化解存量風險、中國宏觀經濟走弱的時候,會不會有政策對沖?如何對沖?
以上,這是三個最近問的比較多的東西。
總結:
下半年,沒有系統性風險
行情節奏是先抑後揚,風格偏向成長
第一,短期成長行情還沒完,百年大慶之後,科創行情沒完。
就算是指數反彈告一段落,後面依然會維持結構性行情,依然不改變科創長牛的大趨勢;如果大盤有震盪,對於優質的這種科創細分領域的小巨人,恰恰是一個買入的好時機,這是從短期的維度。
第二,從中期的維度,中國的科創行情才剛剛開始。
三個維度:從美國的底牌看,全球共振的科創大機會;中國先進製造業驅動的朱格拉週期已經啟動;從政治經濟學維度看,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科技創新大發展。
第三,也是最後,我傾向於說,下半年總體行情就是在平淡中尋找新奇,市場不具備大牛大熊,但是,重點在科創行情。從節奏的角度來說,下半年相對是先抑後揚,三季度風險會略略有些擾動,但是,有驚無險,而震盪是吹響了風格切換到優質成長的號角。
來源:聰明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