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自購不斷 年內已有47家機構為旗下產品“捧場”

  為將自身利益與投資者“捆綁”,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部分基金經理會“自掏腰包”購買自己所管理的產品。事實上,除了基金經理自身外,多數基金公司也會“豪擲千金”自購旗下產品。公開資料顯示,截至5月9日,年內已有47家基金管理人自購百餘隻產品,為其“捧場”。整體來看,大部分基金公司會選擇在基金髮行時,採用“發起式基金”的模式來實現自購。但有業內人士直言,該種自購行為對投資者而言的參考意義不大。

公募自購不斷 年內已有47家機構為旗下產品“捧場”

  頻現基金“捧場”自購

  近日,再有基金經理“自掏腰包”為其在管產品“捧場”。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5月8日,鵬華基金釋出公告稱,鵬華品質優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鵬華品質優選混合”)的基金經理袁航,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和公司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本著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近期已出資100萬元申購該基金。

  公開資料顯示,鵬華品質優選混合成立於2021年2月9日。截至5月9日,該產品A/C份額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分別為-5.49%、-5.67%,而同類產品在此期間的平均收益率為-8.37%。

  事實上,除基金經理外,基金公司乃至旗下員工,也會自購公司基金產品。據資料顯示,截至5月9日,本月還有華安基金申購華安眾鑫90天滾動短債A,申購金額為1000.05萬元。據瞭解,華安眾鑫90天滾動短債成立於2021年5月7日,是剛成立不久的新基金。

  在近期發行弱市下,基金管理人的自購次數也有所變化。資料顯示,今年前4個月,基金公司自購基金次數分別為33次、18次、31次、20次。僅1月的資料同比增長65%,2-4月則同比下降47.06%、16.22%、23.08%。雖然年內有不少基金管理人為旗下產品“捧場”,但自購次數同比則有所下滑。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自購次數相比大型機構而言較多,且大部分用於投資新發行的產品。據統計,年內已有47家基金管理人自購旗下基金產品,同比減少20.34%。其中,天弘基金在年內自購的次數最高,多達22次,且自購的產品均為年內發行的新基金。而自購次數排名第2的創金合信基金則在年內自購6次;大成、興華、西藏東財3家機構緊隨其後,在年內均自購4次。據統計,包括上述公司在內,年內自購次數達到2次及以上的共有22家基金管理人,佔比超四成;更有9家機構自購超3次。

  某資深市場人士表示,部分基金管理人會因為想實現風險共擔,增強投資者信心而選擇自購旗下產品。

  主動or被動、自購成效幾何

  從通常意義來看,基金公司自購行為能夠實現自身與投資者利益的繫結,釋放利好訊號,但上述資深市場人士也指出,也需要從幾方面因素分辨基金管理人的自購行為是自願原則還是無奈之舉,才能得知該自購行為傳遞著怎樣的訊號。首先,需要區分自購的基金產品是新發產品還是持續營銷的老產品。其次,需要區分該只產品是否屬於“發起式基金”。此外,還需考慮基金產品的會計核算辦法是否採用攤餘成本法等諸多因素。

  據悉,由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為基金髮起人認購基金的一定數額方式發起設立的基金,叫作“發起式基金”。而這類產品要求基金公司以股東資金、公司固有資金、高管人員資金、基金經理資金等形式合計認購不低於1000萬元,持有期限不低於三年。此外,上述市場人士還提到,由於部分渠道不對中小型公司的產品進行代銷,因此部分這類公司也會選擇採用“發起式基金”的方式發行新品,這樣的自購行為屬於不得已而為之。

  滬上某中型公募內部人士認為,基金管理人自購更多的是向市場表達態度,而非認為當前市場是處於底部環境。但在市場未發生大幅波動的背景下,基金管理人自購的意義也不大。隨著基金管理人自購行為的增多,對投資者的影響也在邊際遞減。“由於現在許多基金採用‘發起式基金’模式,所以基金管理人自購本身只能說是看好這種產品型別,而不代表短期看好市場。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A股的中長期走勢,大部分機構投資者還是抱有較大的信心。”

  前述市場人士也直言道,整體來看,基金公司的自購行為大部分都是屬於“被自願”,在該種情況下的自購行為,對投資者而言參考意義也不大。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01 字。

轉載請註明: 公募自購不斷 年內已有47家機構為旗下產品“捧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