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越來越多的量化私募規模突破百億,引起市場關注。與此同時,量化私募的表現也超出公募。中國基金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他們認為,相比公募,量化私募的交易模式更靈活,技術更領先,激勵機制更有吸引力。不過,量化私募“馬太效應”凸顯,進入門檻也越來越高。
量化私募的三大優勢
最近幾年的公開業績顯示,專業做量化的私募,獲取超額收益率的能力確實比公募更突出。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量化私募的優勢主要在三大方面:
首先是交易模式更靈活。靈均投資董事長蔡枚傑指出,公募量化有很多交易上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獲利空間。平方和投資認為,在交易限制多的情況下,公募由於資金盤子較大,所以就交易速度而言,私募更有優勢。格上財富投研部總監付饒告訴記者,公募量化常常在交易上無法做得到純自動化交易,還要依託於人工下單,這就使得公募量化無法賺到交易的錢。另一方面,公募的風控要求比較嚴格,會有不少股票被排除在可購買的股票名單之外,以及公募交易本身會有更長的合規流程。因此,公募量化常常使用換手較低的策略,也難以賺到短期交易的錢。
其次,技術更領先,策略更豐富。無量資本總經理孫炎認為,公募在衍生品、反向交易等環節約束多,無法實現高頻交易。蔡枚傑指出,公募量化普遍呈現出低頻的特徵,以基本面為主,而私募量化更加靈活,從高頻到T+0再到中低頻,都有覆蓋。鳳翔投資認為,目前國內市場甚至沒有達到弱勢有效,還是偏向於無效市場,公募做投資還是基於基本面因子,而私募量化基於技術面的手段會多一些,在無效市場的環境下,價值因子可能會短期失效,所以會出現基本面跑輸技術面的情況。
第三是激勵機制不同,人才流向私募。九坤投資直言,私募基金可以靈活地設定業績報酬提取比例和提取方式,基金收益表現和公司收入正相關,這對優秀量化人才的吸引力更強。孫炎認為,公募現有的待遇機制很難留住優秀的量化人才,很多優秀的投資經理最終都會選擇“奔私”。
此外,壓力也是重要的一個因素。九坤投資分析,單一投資人委託資金體量的差異,決定了投資人對於私募的選擇更加審慎,對於收益的預期也更高,這就要求私募管理人能夠長期提供具備競爭力的業績表現,這是來自投資人的預期的壓力。平方和投資表示,相對於公募而言,私募基金經理的壓力更大,對於高收益的要求更為嚴苛,所以也更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實現超額收益。赫富投資總經理蔡覺逸直言,私募的生存壓力比公募更大,私募品牌效應弱於公募,公募能拿到更優質的資金,私募需要靠業績來存活,生存壓力大。
不過,平方和投資表示,雖然私募量化的確做得更好,但在行業研究方面,公募做得更紮實。
量化私募“馬太效應”凸顯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稱,頭部量化私募經歷了多輪的技術和策略的迭代,優勢比較明顯,未來量化策略還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進化,量化私募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平方和投資認為,強者恆強,“馬太效應”將日益凸顯。中小私募主要考慮兩件事,一是資金端,二是資產端。對於資金端而言,部分小型私募由於未能跑出超額收益或募資困難等原因,導致無資金來承擔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的投入;資產端就是策略的有效性,為客戶提供長期穩健的收益,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蔡枚傑認為,大規模私募具備更豐厚的資金優勢和規模效應,有利於吸引更多優質的人才,進而提高其資產管理能力。國內私募行業出現類似海外超大規模私募的契機,可能就出現在國內大資管行業向淨值化、科技化演進的過程中,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九坤投資認為,量化投資行業進入的門檻已經發展到較高的階段,規模化的管理和品牌效應都在快速的形成,不少投資人對於頭部機構產生了更多的信任,更願意將資金託付,這種“馬太效應”會加速拉大頭部機構與中小機構在管理規模上的差距。小而美的量化機構在有業績支撐的情況下,資金會快速湧入,人才、技術、策略迭代都將面臨挑戰。
付饒也認為,量化私募的門檻越來越高。“過去,規模越小的機構業績越好,投資者願意承擔一些不確定性去換更高的收益,但近年來這樣的規模優勢在縮小。小型量化私募管理的規模小、收入少,難以投入更多資金到系統上,也沒有辦法吸引優質人才,導致策略的迭代慢於大中型量化,所以新量化管理人創業也越來越難。”
不過,孫炎提醒,雖然頭部量化私募佔據優勢,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任何策略都有適用與不適週期,好的業績都是靠精耕細作才能做出來的。因此,頭部量化私募必須在軟硬體、人才等方面捨得投入,同時形成一個良好的管理機制,投研、運營、風控、市場服務等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大紕漏,才能長久保持領先的行業地位。
九坤投資也表示,頭部量化私募要保持領先地位,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技術的不斷投入,保持技術專注,持續突破創新,還要從企業管理和發展、商業模式等方向去思考和探索,頭部量化私募也需要加強內部管理,提升人才的組織能力,保持成員的戰鬥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